互聯網誕生以來,知識的傳播方式就在不斷進化。維基百科讓知識分享更輕松,搜索引擎讓信息檢索在分秒間完成,論壇博客則讓每個人都有意見表達的平臺。與此同時,伴隨海量信息涌來的是信息繁雜帶來的認知混亂,“知識”真假難辨、“常識”似是而非。如今,知乎、果殼、羅輯思維等知識分享平臺和社群紛紛興起,專注于向特定群體傳遞有價值的知識與見解。而且,它們的信息更有效、視角更獨特、思考更深入,能不斷激發起人們對于知識的好奇心與探究欲。
為何他們的知識如此值錢
很多人說,知乎是個神奇的網站。“明朝末年的白銀究竟哪里去了?”“經濟學有哪些違背普通人直覺的研究結果?”這些一般很難搜到靠譜答案的問題,只要在知乎上提出,就會有專業人士動輒洋洋灑灑數千言,把來龍去脈講得一清二楚。甚至連“洗頭的時候頭發為什么在水中是散開的,而出來后卻粘連在一起?”這樣的“無厘頭”問題,也有人能從表面張力和重力角度分析得頭頭是道。不少用戶大呼“漲姿勢”(長知識)。
知乎,這個以“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為口號的知識類網絡問答社區,在擁有3300萬用戶后,于11月初獲得了C輪5500萬美元融資。
近幾年,類似平臺不斷出現,他們或是披著自媒體外衣,如賽先生、知識分子;或是成為網絡交流平臺,如果殼和知乎。知識,是他們的共同賣點。在擁有海量信息的互聯網中,為何他們的知識如此值錢?
有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繁雜信息,降低了用戶尋找有價值信息的效率。這些網絡社區、社群所做的,就是幫助用戶剔除冗余信息,篩選有價值的知識,降低學習的時間成本。有人擔心,在這些社區、社群里,知識的準確性難以保證,看似新奇的觀點可能會偏頗。專家表示,不排除存在訛誤和偏見的可能,但這種分享知識的模式和解讀信息的角度,對于用戶拓展知識面、訓練思維方式,有著較高的價值,因此廣受歡迎。
教育的邊界被無限擴展
網絡社區和社群并不是新鮮事物,天涯社區、西祠胡同、百度貼吧、豆瓣就集聚了大量粉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則讓網絡社區和社群不斷進化。有專家預測,網友會基于興趣和喜好進行分化與重組,最終會形成一個個高黏度、高聚合力的社群組織。
知識類網絡社區和社群的力量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對于許多學習者而言,教育的邊界無疑被無限擴展了,無論閑時學點財經知識,還是心血來潮學門手藝,有了這些知識社區、社群,他們總能方便快捷地找到靠譜的經驗、知識和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