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25年獲百億捐贈,495萬名農村貧困生受益
漫漫求學路更通暢了嗎
上班、聚會、逛街、帶孩子,曾經的“大眼睛女孩”蘇明娟,現在和大多數城市白領一樣,過著平凡愜意的生活。回首1991年,當一張名為“我要上學”的照片發表后,無數人的心靈為之震撼。照片里,7歲的蘇明娟手拿鉛筆頭,一對清澈的大眼睛透出讀書的渴望,激起無數人的善舉。
“我和數百萬貧窮家庭的孩子一樣,都因希望工程而改變了命運。”蘇明娟說。
11月25日下午,希望工程25年大會在北京召開。25年來,希望工程走過了輝煌歷程,踐行了“讓每個孩子不再因為貧窮而失去課堂”的樸素理想,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25年:碩果累累
1989年10月,成立不久的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宣布建立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實施“希望工程”。10月15日,93歲高齡的女革命家帥孟奇率先為希望工程捐款2000元,成為向希望工程捐款第一人。10月17日,河北省淶源縣桃木疙瘩村13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他們成為希望工程的第一批資助對象。
1990年5月19日,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大別山深處的革命老區、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落成。
截至2014年10月,希望工程已累計接受社會捐贈超過100億元,援建希望小學18000多所,495萬名像蘇明娟一樣的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因此受益。
25年,希望工程像一顆種子,破土、萌芽、開花,結出了累累碩果。
作為我國的第一個公益品牌,結對資助的公開透明模式讓希望工程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注。希望工程像一把火炬,點燃了人們心中愛的力量。
原鐵路職工王平下崗后做義務列車員時,目睹了失學兒童的困苦,利用自己的攝影專長成立“列車愛心攝影部”,在火車上為旅客拍照,用所得收入資助失學兒童。
2011年,85歲的上海老人徐紹村立下遺囑,將其擁有的唯一遺產——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1670弄的一所房子捐獻給上海市希望工程辦公室。兩個月后,老人離世。依照老人遺愿,他的祖居被出售。2000萬元的捐資款成為上海希望工程辦公室成立以來所收到的最大一筆個人捐款。
無數得到希望工程幫助的學生更是選擇將愛心回饋社會。在希望工程25年大會上,受當年鄧小平同志資助重返校園的現廣西平果縣希望小學校長周標亮、希望工程第一位留學博士彭成義和蘇明娟等7人倡議,動員受過希望工程資助、已參加工作的伙伴們成立“希望之星聯盟”,每人每天捐1元,建立“希望之星基金”,幫助今天還需要幫助的孩子。
升級:為了讓孩子讀得起書
讓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學、讀得起書,讓他們不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希望工程成立之初關注的重點。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兩免一補”政策開始在農村地區全面實施,并逐步向城市拓展,希望工程最初的愿望已經基本實現,希望工程迎來了新的使命和轉折。
2007年5月,希望工程全面升級,雪中送炭式的“救助”模式被拓展為“救助——發展”模式。希望工程在繼續為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助學金,幫助鄉村小學改造危舊校舍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和學校的自我發展能力。教育過程的公平成為希望工程資助服務的重心,一系列新的計劃和行動相繼啟動。
從最初建校舍、購置桌椅板凳等基本的基礎設施建設,到成立圖書室,配備體育園地、音樂教室、電腦教室等,希望工程開始全方位地提高農村貧困地區學校的硬件設施。目前,希望工程已經為貧困山區學校建設希望工程圖書室20604個,配備希望工程快樂體育園地5959套,配備希望工程快樂音樂教室924個,配備快樂美術教室320個,配備希望工程電腦教室926個,建設希望廚房2850個。
希望工程的資助對象,也從最初的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孩子擴展到進城農民工子女、中學生、中專生和大學生。2005年,百年職校在北京創立,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走上了正規的、充滿希望的職業道路,成都、大連、南京等地的百年職校相繼建立。2006年,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啟動,很多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大學新生得以順利進入大學,完成學業。
希望工程對貧困學生的扶助方式,從單一的資金扶助發展到“學業資助+社會實踐+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資助模式,幫助受助學生在自助的同時學會助人,讓他們能夠參與到家庭、社區,甚至整個農村反貧困的行動中。
“希望工程的核心價值追求是助學育人。我們希望能夠引導學生構建起正確的價值體系、健全的知識體系和以社會實踐為核心的行動能力體系,幫助他們改變命運。”中國青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涂猛說。
未來:新公益帶來新希望
塵土飛揚的操場上,孩子們追逐著,笑聲不斷。沒有草皮、沒有球門,場地條件差,成了河北一所鄉村小學開展校園足球運動的硬傷。同時,由于專業體育老師的缺乏,孩子們缺乏基本功訓練。
為了讓更多的農村孩子有機會接觸足球,給他們一個實現足球夢的舞臺,中國青基會將于2015年推出“希望工程快樂足球”項目,幫助農村學校配置足球設施設備,開設足球課,組建足球隊,讓孩子們獲得專業人士的指導。
除了“希望工程快樂足球”,中國青基會還將在明年推出“希望工程玩具總動員”“希望工程快樂閱讀”“希望工程同e堂課”“希望小學微校計劃”等新公益項目,針對當前孩子們的現實需求,為他們打造幸福成長的快樂園地。
“教育是一個最大的工程,政府一直以來都是最主要的提供者,我們公益機構在發現問題、發現需求方面可能更敏感一些,主要起拾遺補闕和示范作用。”涂猛如此看待希望工程的角色定位。“動員社會力量,協助政府,推進教育公平,是希望工程的歷史使命,我們將肩負時代重托,讓希望工程綠樹常青。”涂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