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中鶴現代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試點單位,不斷探索人工智能+設施農業物聯網領域新技術、新模式的重點應用,讓農業生產向精細化、智能化發展,大大降低了農民工作強度,省時省力種出更健康、更安全的農產品。
中鶴集團6000畝特色果蔬種植基地果蔬大棚上巨幅卷簾自動卷起
王莊鎮農民陳學文在查看自動化大棚卷簾機
在中鶴集團6000畝特色果蔬種植基地,隨著智能終端顯示今天晴,果蔬大棚上巨幅卷簾自動卷起。46 歲的王莊鎮農民陳學文告訴記者,兩年前他承包了5棟溫室大棚。去年冬天,總是天不亮就騎著電動車趕往大棚,等太陽出來后,就爬到大棚頂上在冬日的寒風中一直按著卷簾機的按鈕,等著棉簾安全卷上來,半個小時后,再爬上第二棟大棚卷簾……有時候為了讓植物接受更多的陽光,還得雇人一起來卷簾。
可是現在,陳學文開心地告訴記者:“自從給大棚裝上了大腦,早上我可以先送孫子上學,再去棚里干活;白天突然刮風下雨的時候,也不用頂著大風大雨站上半個小時鋪簾。農事管理的重點也不需要等待技術員來通知,直接打開手機軟件,就能知道今天的干什么活、怎么干,實在太方便了。這大腦居然比我腦子里想的還清楚、還仔細。這樣,白天家里有事時就可以回家看看了,實在回不去了,就通過手機查看一下棚內外的情況,而且一旦有什么異常,都會用微信通知我。”
陳學文還跟記著說:“我算了一筆賬,每天卷簾一個棚耗費1小時,我的5個棚就是5個小時,一個種植季就耗費 750 個小時,這為節約了多少時間哪!而且棚里的光照、溫濕度都能自動調整,我不需要在跑來跑去,多省事!我計劃明年再多承包兩個棚,趁我能干的動多掙點兒。”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2016 年初,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互聯網+”行動計劃等各項農業政策的指導下,“互聯網+鶴壁市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現代農業建設示范工程項目”獲得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其中,“人工智能+設施農業物聯網”就是該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探索將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融合于農業生產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農民工作強度、優化農民工作環境的基礎上科學種植同時種出健康、安全的好果蔬。
中鶴集團信息部總監胡瑜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介紹,2016年,中鶴集團和用友集團合作建設了基于中鶴全產業鏈模式的精細化資源管控平臺,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業生產領域普遍存在的基礎資源把控難和農副產品成本核算難的核心問題。
“中鶴集團還與北京奧科美公司合作建設了農事生產管理和產品溯源系統,把常規的農事生產操作進行定制化管理、流程化管理,直接推送到農業從業者的手機端,極大降低生產技術人員日常工作的壓力,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去把控整個產業鏈條的產品質量。”胡瑜表示。
河南省電子規劃院副院長賈述江表示,河南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對于河南省這樣的全國糧食主產區的未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中鶴集團在大田農業、設施農業、‘種養加’模式探索等方面,在河南甚至中原地帶都是很有代表意義。從規模、產業鏈、包括產城融合來講,中鶴集團都起到了示范意義和龍頭企業的作用。”
“從種子到田間到餐桌,只做健康安全食品”,賈述江認為,這是種植農業的立身之本。要解決規模化、工業化生產和產品健康、安全之間的矛盾,需要通過模擬還原自然的生長環境,才能讓人們享用食物最初的味道。
賈述江介紹說,“陽光對于作物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因此我們根據天氣預報的數據,只要晴天或者多云,這個棚就會自動卷起。陰天或者雨雪天,就會自動地蓋住。除此之外,大棚卷簾還可以在日落之后設定時間自動蓋簾。“以往農民在這樣大棚上人工卷簾不但費時費力,頂著寒風非常辛苦,現在利用互聯網、氣象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讓現代農業從業者省時省力,唯獨收入不減。”
中鶴集團農業種植部技術員朱曉磊介紹,果蔬大棚的管理者通過手機掃描大棚的二維碼,在申請通過授權后,就能用手機控制這個大棚的卷簾升降。另外,操作中鶴設施農業智慧遠控系統的總控箱,可以實現大棚里面設施的自動化管理,通過物聯網卡模塊、云平臺,進行數據交換,使用可編程的控制器,操作大棚里面的設施。
據中國經濟網了解,中鶴設施農業智慧遠控系統是浚縣王莊鎮的農技工程師們聯合科研院所專家、專業技術人員,結合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總結當地溫室大棚最適宜的空氣溫濕度、土壤水分、土壤溫度、光照、CO2等參數以及各種不同類型蔬果生產農事管理模型,結合當地的天氣情況、種植要求、設施狀況等綜合因素,借助于氣候大數據分析、植物生長模型、蔬果種植經驗、物聯網和互聯網技術形成獨特的人工智能算法,用具有智慧大腦的機器人來保證溫室大棚內環境始終處于適宜生長的條件,用植物農事管理模型來保證種植過程的科學、安全。
朱曉磊介紹說,“我們還將果蔬生產過程通過每一批次二維碼展現給大眾,實現綠色健康食品的全程質量追溯和體驗,讓消費者吃得放心。”(記者王城 實習生吳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