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圖為68歲的郭薇(右)為96歲的養母郭秀珍洗腳。
記者 黃增瑞 攝
本報訊 (記者 鄧雷 王利輝 黃增瑞) 12月29日上午,陽光燦爛。在市區六一路鳳凰城小區,一位個頭兒不高、頭發灰白的女子正用輪椅推著一位老人散步。輪椅上的老人安靜地坐著,臉上露出會心的笑容。單看這溫馨的場景,誰能想到推車者竟然是一位68歲的日本遺孤,輪椅上坐的是她96歲的中國養母!
推車的女子名叫郭薇,是抗戰結束后,一對歸國日本夫婦遺棄的孩子。1946年年初,在許昌信義醫院工作的郭本祥看到這個剛剛出生就被遺棄的嬰兒,心生惻隱,懇請膝下無子的妹妹郭秀珍收留。善良的郭秀珍強忍著戰爭帶給國人的巨大創傷和悲痛,傾力撫養這個無辜的孩子。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最困難的時期,生活極度拮據的郭秀珍寧愿自己挨餓,也不讓小郭薇受苦。接連遭遇喪夫、喪父等重大變故,郭秀珍仍然讓郭薇“好好學習、安心讀書”。最終,郭薇考上一所中等師范學校,后來成為一名優秀的技術人員。
含辛茹苦帶大郭薇后,郭秀珍還沒緩過勁兒,又主動照料郭薇婚后生育的3個孩子。在3個孩子眼里,慈愛的“姥姥”比親媽還親。
1972年,在看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報道后,郭家“第一時間”將郭薇被抱養的消息如實相告。是回日本尋親,還是留在中國?看著孤獨無依、日漸衰老的養母,輾轉反側的郭薇作出了選擇:“雖然爹娘給了我生命,但郭媽媽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留下來照顧她,報答養育之恩!”
2000年,83歲的郭秀珍身體漸漸衰弱,有時出現大小便失禁等癥狀。郭薇放棄了隨子女去深圳安享晚年的機會,把“反哺”養母作為人生“頭等大事”:她不厭其煩,每天給養母擦屎倒尿、清洗衣褲、定時擦洗身子。郭秀珍腿腳不便,郭薇專門買來輪椅,還堅持對其進行康復性訓練……這些煩瑣而簡單的工作,她重復了13年!在郭薇無微不至的關懷下,郭秀珍的病情逐步好轉。郭薇以實際行動闡釋著“孝道”的含義,也身體力行帶起一個“孝敬之家”。其良好的家風也感染了鄰里。
“生而被棄,讓我對那場侵略戰爭有更深的‘憎’;養育之恩,讓我對中日友好有更真的‘情’。”郭薇說,今年國慶節,她專門在屋內插上一面五星紅旗,既是對養母撫育的真摯感恩,又是對中國強大的深情祝福!
新聞名詞解釋
日本遺孤
日本遺孤又稱日本殘留孤兒,專指日本戰敗投降后,在日本僑民撤退、逃亡和被遣返期間,被遺棄在中國大陸的日本孤兒,是日本侵華戰爭的產物。
據相關統計,戰后,日本遺留在中國的孤兒約有5000人。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12年,除自然死亡外,陸續有2000多名殘留孤兒被判明身份返回日本。目前,滯留在中國大陸的日本遺孤已寥寥無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