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霧霾圍城……根本性的化解之路何在?
汽車產能過剩、市場趨于飽和……我省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希望在哪里?
新能源汽車,就是這樣一個被寄予了萬千期待的新興產業。
從2009年我省出臺的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中,就把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放到重要位置。作為我省六大高成長性產業的一項重要內容,新能源汽車產業近年也實現了加速增長。鄭州、新鄉進入首批全國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但作為一個“孵化”中的新興產業,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為此,本報記者近日深入探訪我省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與各界人士共同探尋答案。③
“河南造”新能源汽車走出河南邁開了步伐!近日,繼宇通新能源客車外銷周邊省份后,天津市快遞業首批采購140輛新能源廂式貨車,其中就有我省藍海新能電動車公司的產品。
3月底,國務院召開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座談會透出信息,要以市場為導向,采取綜合措施,加快市場推廣應用,扎實推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此前的2013年11月,全國首批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公布,我省的鄭州、新鄉成功入圍。
“河南造”新能源汽車目前發展態勢怎么樣?記者試圖一探究竟。
“快速換電”的新鄉探索
出租車緩緩駛入工位,的哥不用下車,工位上的電動托盤已開始運作,“咔咔”幾聲后,托盤將安裝在車輛底盤上的電池卸下。隨后,另一只托盤從傳送帶上運來了充滿的電池,經過快速裝卸程序,一輛出租車換電完畢。
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出現在新鄉市高新區一座中心換電站里。“270公斤的電池,換電全程不超過3分鐘”,藍海新能公司總經理助理任翔表示,電池貴、比容量低、充電時間長,一直都是制約電動出租車市場化的瓶頸,“為此我們研發了這種快速換電裝置,電池的租賃、充換電以及換電站建設均由專業運營商負責,使用者相當于購買了沒有電池的‘裸車’,而我們將為購車者提供終身質保的電池,免除消費者的后顧之憂。”
新能源汽車目前在北美、歐洲已形成規模市場, 僅豐田混合動力汽車在全球的累計銷量已突破600萬輛。而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純電動汽車更成為后起之秀,顯示了國際汽車產業面對能源危機和環境制約的主攻方向。
據介紹,藍海新能與福汽工業集團借助東南汽車菱悅V3的技術平臺,于2011年聯合研發了國內首款底盤換電式電動汽車。同年12月,新鄉市以藍海新能生產的電動汽車為基礎,啟動了電動出租車示范運營。“截至目前,全市100輛純電動出租車已無故障運營1400萬公里”,新鄉市工信局政策法規科科長宋光旭透露,“今年還將陸續新增300輛電動出租車”。
“目前換電站還是太少,形不成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巨大,單靠一個公司是完不成的”。藍海新能公司董事長張輝表示,該公司目前已研發出移動式快速換電車,相比中心換電站具有投資少、占地面積小、便于布置的特點。
記者從新鄉市規劃局獲悉,到2020年,該市中心城區內將新增18個油氣電復合站。“年內有望落成第一座,采用的就是我們的移動換電車”,任翔表示,政府出面將換電站與加油、加氣站整合在一起,為下一步進行電動汽車市場化運營做好了鋪墊。“當換電變得像加油一樣方便時,老百姓才會考慮購買電動汽車”。
示范運營助推產業發展
與新鄉市不同,鄭州市的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主要集中在混合動力及純電動公交車上。
據了解,自2010年開始,鄭州市投入示范運營的新能源汽車共1926輛,其中混合動力公交車1636輛,純電動公交車、純電動公務車190輛,累計運行里程9000萬公里,年減排二氧化碳超2萬噸。
鄭州、新鄉短短幾年時間的示范運營,不僅檢驗了“河南造”新能源汽車的品質,提高了相關企業汽車零部件的配套能力,也助推了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取得突破,產學研用合作協作機制正在我省逐步形成。
“省政府2009年出臺的河南省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中,就把新能源汽車發展放到重要位置。幾年努力,成果已然顯現。”省發改委工業處處長郜義介紹說。
截至2013年底,我省已有55個車型進入國家《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推薦車型目錄》;各類生產企業超過40家,具備年產5萬輛的生產能力;相關電池產業形成了年產動力鋰離子電池8億安時、鋰電正極材料4萬噸、鋰電池隔膜6000萬平方米的生產能力,電池及材料產業整體處于國內先進水平。
為支持產業發展,我省規劃到2015年在全省的公交、出租、公務、市政等領域,全面推廣“河南造”新能源汽車。“省財政近年已先后拿出3.2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鄭州、新鄉兩市也都出臺了強有力的財政支持政策。”省工信廳裝備工業處處長田應軍說。
據省發改委有關人士透露,新鄉市探索的“快速換電”運行模式具有“可復制、可放大”的特點,下一步將在新鄭國際機場、鄭州新區、火車站等地建設移動式換電車,擇機開通鄭新城際電動公交路線,“新鄉模式”未來有望在全省復制推廣。(記者王磊郭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