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08:19
來源:映象網-東方今報
夏邑縣第二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已經開課。一名講師正在給學員們講解蔬菜病理知識
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
——摘自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
□東方今報記者 陳濤 倪政偉
見習記者 李文學/文圖
有一種農民叫新型職業農民。
在我省夏邑縣,現在已經有了52名這樣的農民,他們也是我省首批獲認證的新型職業農民。有文化、有道德、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成為他們共同的特點。對他們來說,“農民”一詞已從身份變成了職業,同時也為我省破解“誰來種地難題”探索道路。
【算賬】
農民一年收入十多萬
11月13日上午,在自家的塑料大棚內,夏邑縣劉集鄉孔祠村金春芝正喜滋滋地采摘著辣椒。“你看,這些辣椒長得多喜人,個個都水靈靈的。有些頭茬都賣過了,今年肯定能掙錢!”
金春芝家蓋了兩座塑料大棚,種植8畝辣椒。這些辣椒苗比普通辣椒晚開花一個月,但年底還能結果,“到時候普通辣椒都下市了,我們能賣上更好的價錢!”
她算了算,1畝辣椒產量5000斤~7000斤,按市價2元/斤算,8畝收入就有八九萬元,大棚蔬菜可種兩季,“一年十多萬的收入不成問題”。
辣椒長勢喜人,是因為金春芝掌握農業技術,知道如何防蟲、治病,塑料大棚內怎樣通風、保暖、采光等,“葉子耷拉、有白斑,我就知道它得了啥病”。
金春芝“炫耀”的能耐,其實并不神秘。10月28日,包括金春芝在內的夏邑縣52名農民,領到了新型職業農民證書。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懂農業技術,善管理農田,且年均收入水平在當地比較高。
與金春芝一樣,領到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的村民康省偉,也掌握了農業技術,種植了8畝辣椒。去年,康省偉家收入達10多萬元。
【轉變】
打工仔變身“農場主”
兩年之前,金春芝們絕對不會想到自己能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更想不到,作為一個農民,一年也能收入十多萬。
那時候,金春芝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常年在家種地,照顧孩子,丈夫則常年在外打工貼補家用。丈夫工資挺高,但高空作業讓她掛心,幾個月才回家一趟,家里有事也指望不上,“孩子對他都有點認生了”。金春芝很想讓丈夫在家工作,可種點小麥玉米,能掙幾個錢?
2010年,在夏邑縣政府組織下,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夏邑分校在該縣四個村招生,免費培養200名具有農業院校中專學歷的農民,培訓期兩年。因夏邑縣是全省有名的蔬菜種植基地,此次培訓主要講授各種蔬菜種植技術和知識。為了不耽誤農活,農廣分校在各村設有分點,其中一個分校就在孔祠村。
金春芝農閑無事,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旁聽,結果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沒想到種蔬菜有這么多講究,種好了很有前景”。金春芝這才正式報名。
康省偉原來在劉集鄉街道上開個小店,辛苦但掙錢不多,得知農廣學校招人后,他也報名參加了。
2012年6月,金春芝從農廣院校畢業,決定種植蔬菜大棚。她把丈夫叫了回來,一次性投入8萬元蓋蔬菜大棚種辣椒,還當起丈夫的老師,傳授他種植知識。
剛開始沒經驗,第一茬辣椒沒能掙到多少錢,可接下來的黃瓜1畝地就收入7000多元,這讓夫妻倆嘗到了“懂知識、會技術”的甜頭,“以前農閑都是我給別人打工,現在一忙起來,得請人幫忙了”。
【試點】
“農民”從身份變成職業
培養中專學歷農民,讓金春芝等農民的生活起了變化。“兩年理論課,一年實踐課,學成后就是全日制中專畢業學生。”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夏邑分校校長何新明說,夏邑縣是全國有名的無公害蔬菜基地,具有豐富的勞動力和農副產品資源,中職教育能讓農民學到多種知識和急需的實用技術。
因為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做得好,2012年8月,夏邑縣被農業部確定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國家級試點縣,主要是蔬菜生產。
今年9月,夏邑縣出臺了《蔬菜產業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最終在100名自愿報名的學員中,認定了52名符合標準的農民。
據悉,夏邑縣認定首批新型職業農民時,在學歷上要求至少是農業中專學歷或從事蔬菜生產經營滿三年,戶年人均純收入是當地的3倍以上,并具有蔬菜生產技能和規模化經營管理能力,其單位畝產面積產量、產值、效益均高于當地水平。認定程序相當嚴格,村民需先自愿申報,然后經村委會推薦、鄉鎮審核、系統培訓后進行評審。
11月13日上午,記者來到夏邑分校時,第二批學員正聚精會神地聽課,能容納70多人的教室內,坐得滿滿的。據悉,第二批報名學員也是100名。“來這里能學習種菜技術,如果拿到證了,將來還能享受到各種政策優惠,真好。”劉店鄉何莊村村民程志豪介紹,他家承包十幾畝地,有兩座塑料大棚,急需農業技術。
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僅只是學會知識和蔬菜技術而已,“對他們來說,‘農民’一詞已從身份轉變成了職業。”何新明說。
【影響】
破解“誰來種地”難題
近年來,農業勞動力數量減少、素質降低,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據統計,我省農村務農勞動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1%,接受過系統培訓的僅占務農農民總量的5%。
據悉,10月29日,在河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現場交流會上,選擇糧食生產類和菜籃子產品類產業,培養認定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成為河南破解“誰來種地難題”的重要舉措。除夏邑等四個國家級試點外,河南省又確認固始縣等15個縣作為省級試點。國家級試點縣每縣培養認定500名至1000名、省級試點縣每縣培養認定300名至500名新型職業農民。
省農業廳還要求,試點縣重點培養認定生產型職業農民,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以及回鄉務農創業的農民工、退役軍人和農村初高中畢業生作為重點對象,選擇主導產業分產業分批培養認定新型職業農民。
以夏邑縣為例,培養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多數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和農民合作社帶頭人,他們以農業為職業、有資源和專業技能、善于管理農田的農業勞動力,具有較高的農業素質,并能取得理想收益。
農業部曾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構建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認證管理制度和制定政策扶持制度。夏邑縣現在也正在籌劃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和獎勵,包括免費技術培訓、優先享受國家惠農政策等,“因為沒有先例,扶持細節還在商榷中”。
現在,金春芝和康省偉等不再出外打工,還把外出打工的家人也拉了回來,專職從事蔬菜種植,“懂技術、會管理,種地比打工掙錢,還出去干嗎”。談生意,金春芝也底氣十足,“咱是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業蔬菜的行家,人都會高看一眼” 。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