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3日 08:14
來源:東方今報
截至目前,鄭州轟轟烈烈的民辦小升初錄取終于畫上了句號。盡管民辦初中所占比例不高,但掐尖兒競爭激烈,擇校儼然成為今年夏天最熱的話題。
家長的擇校沖動為何如此強烈?學生的升學負擔何時才能卸下?教育是不是真的邁不過擇校這道坎?
□東方今報記者 高冬麗
吐槽:家長發帖“不堪回首”的小升初
近日,有鄭州家長在網上發帖回顧了自己孩子小升初這幾個月的經歷,他用“無比難忘、苦苦煎熬、如坐針氈”來形容。
這位家長稱,往年一進入三月份,各大名校就陸續開始招生,而今年,每個孩子只準報考兩所學校,于是,報考成為家長最糾結的事情。
小升初的考試場面可謂壯觀之至。第一場考試是7月6日下午兩點,學校附近可謂是人潮洶涌。考題,難!奧數題超難!題量超大!幾乎所有孩子都如是說,簡直就是場小高考。
7月7日更熱更悶,下午考試結束后可以趕上晚上的第三場考試,孩子們又多了一次考試機會!于是,場外的家長摩拳擦掌,分頭行動。
這位家長寫道:“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兒子出考場時的情景,他絲毫沒有對還有一場考試有任何抱怨,而是無比激動地催促我‘媽媽,快跑,太棒了,我又有一次機會了,我一定要好好考試,把握每一次機會!’”
今年,鄭州的幾所名校還面向全省招生,于是洛陽的許昌的周口的全來了……今年的小升初是最動蕩的。這場改革不僅讓家長瘋狂苦悶,同時也讓各大名校瘋狂,都想把全市前一千名的尖子生收到麾下,于是展開爭奪大戰,題出得一道比一道怪異,政策上命令規定不準考奧數,但數學全是奧數!英語考得全是新概念,相當于中招試題,語文拿了兩篇高中的說明文來考小學生。
這位家長的帖子也得到了不少家長的共鳴,不少家長只能用“還沒看完,已潸然淚下”感慨。還有家長直言:經歷了小升初后,衷心請求不要再給家長減負了,千萬不要高中也義務教育,那樣家長真是負擔不起了。
透視:升學率成擇校標準
今年是鄭州市首次試水民辦初中“統一時間,統一錄取”,各學校的錄取率也是節節攀高,12∶1、14∶1……
“民辦小升初考試不影響公辦學校劃片入學,一定要試試?!辈稍L中,東方今報記者了解到,大部分家長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如果被錄取了則皆大歡喜;即使沒被錄取,也只當練手了。
于是,在做了無數次的思想斗爭后,不少家長給孩子選 擇了兩所民辦學校。然而,最讓人糾結的還有放榜后的選擇。當家長們接到民辦學校錄取短信時,一家人除了高興,不少人又陷入矛盾中。此時,論壇上又出現了大量的求助帖子:“經緯中學和河南省實驗文博學校,選哪個?”“鄭州一八聯合國際學校和鄭州市鄭中實驗學校,哪個好?”
家長林女士表示,當初想著盡可能多考,但對學校的特色是否適合孩子還真沒好好考慮過。林女士的態度也代表了絕大多數家長的心態。
“擇校是個國際問題,不同的是國外家長是為特色擇校,國內是盲目擇校?!编嵵菔幸怀踔械呢撠熑朔治稣f,家長們擇校的首選就是升學率。
分析:“擇?!苯畲碳っ褶k學校需求
根據有關規定,小升初堅持免試、相對就近入學的原則。如果要擇校,只能選擇民辦學校。這幾年,一系列的“禁令”已經讓公辦初中擇校的情況少之又少,然而,民辦初中的擇校卻是愈演愈烈。
為什么家長放棄家門口公辦、免考的學校,反而選擇考錄懸殊、價格不菲的民辦學校呢?“主要是因為民辦學校從一出生就帶著名校的血統?!币晃患议L這樣說道。
據了解,2002年,我省出現了首批公辦學校分校,隨后分校就一直以非官非民的身份存在著。因為掛了公家的名,分校每年的招生形勢也是一片大好,考試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不按招生計劃招收學生、私自留計劃招生的現象在分校比比皆是。
2008年,教育部要求規范公辦學校開辦的義務教育階段分校。當年,有幾所初中分校更名并改為民辦學校,但因為和公辦學校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民辦學校的招生火爆程度一點兒也不亞于當初的分校。
另外,近幾年,鄭州市雖然一直在改革中招制度,將省級示范高中招生計劃的60%分配到各初中學校,以期緩解擇校熱,然而,家長們對此制度并不買賬。
“能享受到分配生政策的學生只是寥寥,我們不能把孩子的未來寄托在制度上?!奔议L陳軍平表示,不管是公辦還是民辦,進入好學校才是硬道理。
期待:民辦學校取消入學評價
根據有關規定,民辦學校的招生也要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錄取依據。然而,各民辦學校在錄取時,仍然是看分數、排名次來決定錄取與否。
“民辦學校如果不取消入學評價,小升初免試政策就如同皇帝的新裝?!编嵵萁逃龑W會學習心理研究會咨詢師王海勇表示,公辦學校劃片招生,民辦學校通過考試“掐尖兒”,生源的不公平導致了教學質量上的差異。
王海勇認為,民辦學校的存在讓一部分家庭有了多樣化的選擇,而不應像目前這樣與公辦學校爭搶優質生源、掐尖兒。
“解決擇校,不是光在表面上堵住公辦擇?;蚪姑褶k擇校。”王海勇表示,有關部門應該解決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的質量差異,優質學位增加了,家長們也不可能趕場似的擇校,民辦學校才能真正實現存在的價值。
■ 評論
遠離擇校熱
有待教育回歸公平
□東方今報評論員 李長需
“無比難忘、苦苦煎熬、如坐針氈”,有家長吐槽孩子“小升初”這三個月的生活。這樣的體驗,相信鄭州參加考試的2萬余名學生的家長想必都有。
“小升初”,如今已與中考、高考并列為“人生三大考”,其難度與熱度,事實上并不亞于高考。
值得注意的是,參加“小升初”考試的學校并非公辦學校,而基本是民辦學校。民辦學校能如此熱,原因在于這些民辦學校是熱點公辦學校的“影子學校”,占據著甚至不少于公辦學校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自然頗受青睞。盡管有著教育部三令五申禁令,但“小升初”的主體包括家長、培訓機構和“影子中學”在內,無不都熱衷這個游戲。
在這個游戲中,無疑有著長長的利益鏈條,擇校準備階段,參加各種培訓班、“占坑班”,據調查的平均費用在4.4萬元;而擇校費則數萬元甚至更多。在金錢這個指揮棒的指揮下,無論學校還是商家,在非法的利益輸送中賺得缽滿盆流。這種教育資源的錯位配置,將巨額的教育成本轉嫁到家長頭上,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公共產品的屬性。
其實誰都明白,這股擇校熱的背后,依舊是義務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及政府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上還存在的缺位。解決擇校熱的關鍵,還是監督政府履行投入責任,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讓義務教育回歸教育公平的本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