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3日 08:21
來源:東方今報
【代表檔案】雷雪芹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
□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王秋欣 梁新慧 劉長征 趙媛 高冬麗/文 沈翔/圖
“你知道霧霾為啥這么厲害嗎?不光是燒煤、汽車尾氣的事,到秋冬季節焚燒秸稈,煙霧彌漫,也脫不了關系。”雖然是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但雷雪芹一點也不“怯場”。一有機會,她就談論秸稈的事兒。從10年前到洛陽孟津縣掛職副縣長,雷雪芹就和秸稈的綜合利用“杠上了”。在今年兩會上,雷雪芹建議加快我國秸稈資源飼料化利用,讓秸稈變廢為寶成為飼料。
●科技副縣長的“心病”
雷雪芹是洛陽市的第一位農學博士,長期從事動物遺傳育種及轉基因動物的研究。2003年,作為河南省第二批博士服務團成員,雷雪芹掛職到孟津縣任副縣長。
在工作中她發現,雖然各種秸稈禁燒令屢屢出臺,但農民還是“一燒了之”。“一看到燒秸稈,我甚至晚上睡不著覺,難道讓秸稈一直燒下去嗎?”雷雪芹說,這成為她的一個“心病”。她發誓要破解這個難題。
“要讓秸稈變廢為寶,使農民舍不得燒。”雷雪芹說,經過幾年努力,她研究推廣秸稈飼料化、秸稈微生物添加等技術,讓廢秸稈變成“商品草”、“精飼草”。
1月29日,雷雪芹得知自己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她開始思考,該為人民表達哪些呼聲和訴求。“總和農業、農民打交道,我還是想反映‘三農’問題,為農民創收增收,為農業現代化和生態建設建言獻策。”雷雪芹說,這也是她來參加兩會,賦予自己的使命。
●新技術把秸稈變成“青草”
采訪中,雷雪芹向記者詳細解釋了秸稈飼料化加工技術的“魔術”。
她介紹,該加工技術特點在于“秸稈揉絲機械”和“微生物添加劑”。秸稈揉絲機就像一臺特殊的粉碎機,秸稈可在秸稈揉絲機中被打成絲絲縷縷的碎屑,然后再通過“微生物添加劑”技術讓農作物秸稈更有營養,奶牛和肉牛都愛吃。
“以前秸稈還田,每畝地農民還得掏40元錢。如果把秸稈用來做草,每畝地直接增收400元左右。”她接著往后算賬,如果做成揉絲微貯飼草,每畝地又可增收500元左右。給奶牛喂秸稈揉絲飼草,能日增奶3~5公斤。
她還講,如果把牛的糞便通過高新技術處理生產生物肥料,可以大大提高瓜果蔬菜的產量與品質。這樣秸稈—飼草—牛羊—瓜果蔬菜就形成了綠色有機農業鏈條。
雷雪芹說,洛陽近幾年展開試點,政府工作報告已提出搞好秸稈的高效綜合利用,將部分秸稈揉絲設備投放在偃師市、孟津縣等地,當地農民已不再將秸稈一燒了之。
“讓秸稈變廢為寶,誰還舍得燒啊?”雷雪芹反問。
●建議國家制定“秸稈法規”
“把秸稈變成牛羊可以吃的飼料,河南的田地等于變成了‘草原’,糧食大省完全可以變成畜牧業大省。”雷雪芹說,這等于是解政府一個困擾、還人民一片藍天。
讓她高興的是,國務院辦公廳2008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意見》中,已明確秸稈飼料化利用是當前秸稈綜合利用的重點內容之一,并提出2015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0%、每年增加飼料化設施6000萬立方米和年增加飼料化處理能力3000萬噸的目標。
“希望國家能盡快行動起來。”雷雪芹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摸清我國秸稈資源的“家底”,在此基礎上盡快提出加快秸稈飼料化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
她還建議,國家應制定秸稈保護與利用法規,特別要對秸稈焚燒和廢棄有明確的法律制裁條文。國家還可在河南、山東等省區開展試點,建立一整套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和應用模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