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7日 08:43
來源:東方今報
代表檔案:王繡 全國人大代表、洛陽博物館名譽館長
被稱為“新牡丹畫派創始人”的全國人大代表王繡是河南代表團中為數不多的“40后”之一。別看她已71歲,可這位新代表對社會熱點的了解和理解一點不輸“90后”。“代表二字,雖簡單卻蘊涵深意。”在王繡看來,“代”是代替人民行使權力,“表”則須準確表達人民的意愿。當代表就要盡可能地表達人民意愿,她要說到做到。
□東方今報記者 趙媛/文 沈翔/圖
【體會】要努力為民生“發聲”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之前,王繡還曾是河南省第十屆政協委員。這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對她而言意味著又增加了新的責任。
“每67萬人才分配一個代表名額啊,我們責任重大。”王繡說,她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和托付。今年兩會“90后”代表和委員已經閃亮登場,他們這些“40后”代表也不能示弱。
王繡說,在人大代表中,她還是“小字輩”,來北京前她認真做了功課,雖然不會上網,但她看電視、看報了解最新的社會熱點,還跟女兒、小孫女學會了看微博。
“發展是為了啥?還不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為了民生。”王繡說,她最關注的還是教育、文化、環境保護等民生問題,當代表,就要努力為民生“發聲”。
【建言】把學生課堂“搬”到博物館
王繡在洛陽博物館工作了40多年,還擔任了十幾年館長,現在是洛陽博物館的名譽館長,她提的建議也與博物館有關。
“現在一邊是學生嫌課堂枯燥、乏味,一邊是博物館免費開放,卻缺少人氣和孩子的聲音,有多少校長、老師把目光投向博物館呢?”王繡說,其實博物館完全可以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讓孩子們在博物館觸摸、感受歷史,比在課堂上生動、形象得多”。
“在國外的博物館,經常可以看到一隊隊的幼兒園小朋友、小學生、中學生。”王繡說,在法國、美國等不少國家,各種各樣的藝術博物館星羅棋布,已成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基地。
王繡認為,博物館必須適應變革社會教育和傳統文化的使命,同時,國家應該在青少年教育體系中不斷強調傳統教育的分量,強調博物館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和地位,“這必然會對塑造和提高國民素質,尤其是青少年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發揮巨大的正能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