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31日 08:29
來源:東方今報
張藝飛(右)在接受河南電視臺采訪時,與主持人合影 資料圖片
大銀幕與喜劇,是在京河南人張藝飛的獨有標簽。這位與知名導演寧浩同窗的80后大男生,自2006年開始“觸電”以來,只拍電影,“給力”喜劇,把河南人的幽默化為讓觀眾“得勁”的笑聲和掌聲。
□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奚春山
【人物檔案】
張藝飛:編劇、導演,出生在河南鄭州,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編導系。曾在電視臺當過編導,2006年開始“觸電”,執導紀錄片電影《尋》。他導演的電影作品《我是大明星》,入圍第十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金鹿獎”最佳新人導演提名,《緣來是咱倆》入圍第20屆金雞百花獎。是河南第一個上全國院線的青年導演,拍攝過10多部喜劇電影。
◎來自河南的“大喜”
1月27日晚,在和東方今報記者交流了一個小時后,扎沖天小辮、著黑色圓領T恤的張藝飛,邀請了包括東方今報記者在內的三名河南老鄉,觀看了他的新作品。
新作品的名字,基于今后發行的目的,張藝飛要求保密。但是熟悉的中原秀美山川,演員們不時蹦出的河南方言,明白無誤地告訴老鄉們:這是一部地道的“豫片”。
盡管已審看多次,但年輕的張藝飛,對自己的作品仍是充滿了激情,看到得意處,他從坐著的沙發上滑下,半蹲在地上,保持視線和電視機持平。
張藝飛出生在鄭州,2003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編導系。在北京電影學院2003屆畢業生中,攝影系出身的寧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導演。
比寧浩年輕的張藝飛,從2006年開始拍電影。而對于影片創作,他在業界素有“大喜”稱謂,“大”是指他只拍大銀幕電影,“喜”是說他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喜劇。
北京的霧霾天氣,讓張藝飛的晨跑習慣被打斷了好幾天。談起跑步,張藝飛說,它能帶來一種讓他向前沖的動力,這種感覺,其他運動可能比不了,“跑步時雖然時快時慢,但它肯定是一直向目標前進的”。
◎“緣來”登上全國院線
張藝飛稱“不善言談”是自己的短板,面對媒體的采訪,他習慣于用請記者看片的形式來表達對電影藝術的理解。
在為數不多的新聞報道中,媒體稱,張藝飛正在成為新一代電影的中堅力量,他的電影風格勇于創新,且涉及題材廣泛。
自信的張藝飛,在qq上的個性留言為“我必成就大事”。他心目中的“大事”是拍出像《泰囧》、《瘋狂的石頭》那樣的叫好叫座的中國式大片。
2003年畢業后,張藝飛在北京電視臺“打工”當編導,為了生計,他去當晚會導演,拍廣告片,但對“大事”的渴望,讓他在2006年,毅然辭去工作,和朋友一起成立電影公司,開始了電影導演的生涯。
去年11月8日,他迎來青春歲月中的一件“大事”:他導演的都市喜劇《緣來是咱倆》,在全國公映。
這部以新鮮的視角、輕松的元素,講述著多個有關剩女愛情話題的電影被業內評為繼去年《失戀33天》后的又一部“光棍節”治愈系佳作。而該片,也歷經了網絡和電影頻道播出之后再登院線的奇跡。
北青報報道稱:人們對失戀的痛和男閨密的認同感讓這部電影成為當時的光棍節黑馬。《緣來是咱倆》將大齡單身都市人在生活、職場中的壓力表述殆盡,首映當天就引起了2012“脫光狂潮”。
◎“以小博大”的舍與得
作為正在走向中堅的新銳導演,在6年從影生涯中,張藝飛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尷尬的事實,在影片制作過程中,既要考慮較大的社會影響與經濟效益,還要盡可能小的制作成本。
小的制作成本,決定了他用不起大明星,也搞不了大制作。但在“以小博大”的尷尬中,他實現了自己“給力”家鄉的愿望。
2011年11月9日,張藝飛搜羅了著名喜劇表演藝術家任宏恩、于根義等一眾中原喜劇明星,拍攝的喜劇電影《不說不說就不說》在新鄉秋溝景區開機。
該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豫北深山一個小村莊里流傳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藝術秘方。一個突發事件,讓秘方被外界所知。一時間外村人、親人、外國人懷著不同的目的展開了秘方爭奪戰……
在這部電影中,浚縣的民間工藝作品“泥咕咕”,成為貫穿全劇的道具。
而2010年1月7日,導演張藝飛執導的電影《花園農家》獲第19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優秀農村影片。在這部影片中,主演是從小出生在河南周口農村,正在成為影壇中堅力量的皇羽軒。
張藝飛說,河南的大明星還太少,請不起大明星這個劣勢,為很多河南籍演員創造了機會。而河南各地對影視劇的需求和熱衷,促使他能以較低的制作成本,植入中原的秀美山川。
■ 對話張藝飛
觀眾看完后
能說句“還行”就可以
東方今報:作為青年導演,你的同學寧浩也拍過電視劇,為什么你只拍電影?為何又對喜劇情有獨鐘?
張藝飛:如果是拍電視劇,我可能能賺更多的錢,因為電視劇投資較小,風險相對也小。而電影風險大,對導演的要求也更高。但電影讓觀眾更“得勁”,我喜歡挑戰!
我這個人比較樂觀,也要考慮投資人的利益,而喜劇是比較好收回投資的類型片。但喜劇片其實不好拍,講的是一些社會的東西,不能像一些大片一樣,拍完了可能大家很熱鬧就看完了。我拍的又都是中低成本影片,還必須要反映出社會現實的東西,精神上一定要讓觀眾看完了覺得好玩好看,還要考慮到它的藝術價值。
東方今報:在商業電影的時代,你的小制作如何跟“不差錢”的大片競爭?藝術和商業又如何兼容?
張藝飛:這是一個商業電影的時代,現在大片太多了,我希望我們這些中低投資的影片,青年新銳導演,能得到觀眾的支持,多給我們一些機會。因為新銳導演運作低成本影片其實是很難的,從融資、拍攝、后期發行必須經歷很多很多東西,才可以上市,所以在觀眾看完后能說一句“還行”就可以了。
現在電影市場非常殘酷,電影越來越商業,你拍一些題材不好的影片,一方面觀眾不愿意看,另一方面發行方不愿意發行,所以導致很多中低成本電影就死了。現在電影有一個非常尷尬的地方,你要么追求藝術,要么追求票房。我個人認為最好是商業和藝術能結合起來,你也不能太藝術,不然最后投資方出品方會賠錢,如果我們拍得太商業了,老百姓也會罵。我滿意的是,我拍過這么多電影,都是一千萬以下的中小成本影片,沒有讓投資方失望,也沒有被人罵,還都收回了投資。最得意的《緣來是咱倆》,投資還不到200萬。
■ 點評
人生是場馬拉松,相對于靠機遇“一夜走紅”的娛樂名人,在京河南人、80后張藝飛,不畏艱難,關鍵在做的藝術人生,雖然時快時慢,但唯其艱辛,方顯中原兒女精氣神!
點評人:
劉金山:河南省人民政府駐京辦副主任
■ 線索征集
歡迎讀者提供在京河南人新聞報道線索。
記者奚春山手機:
13203886932
郵箱:abc-7286@163.com
特約通訊員于宙手機:
13581995826
郵箱:hnzjbsgc@126.com
聯動媒體:
河南衛視《知根知底》欄目
每周六21:15播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