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3日 08:42
來源:東方今報
公交車堪稱被掃蕩過的百貨店,這里有粘在車座上的口香糖、塞在車縫里的雞骨頭、亂扔的飲料瓶、掛在扶手上的袋裝豆漿等等。統計數字觸目驚心,僅是口香糖,鄭州快速公交的480多臺車一天就能清理出近萬塊,平均一臺車20多塊。這很影響我們的乘車環境,許多人呼吁大家改變“中國式扔垃圾”的陋習。(詳細報道見A07版)
應當說,亂扔垃圾如同闖紅燈過馬路等陋習一樣,均被冠之以“中國式”并不客觀,國外難道沒有嗎?但不可否認,不少地方,大到廣場小到公交車,但凡公共場合,垃圾遍地的現象都很嚴重。因此,給亂扔垃圾貼上“中國式”的標簽,有助于引起國人對此陋習的重視和思考。
亂扔垃圾之所以成為普遍現象,總結起來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隨大流”,別人能扔垃圾,我扔一點兒也沒什么大不了;二是鴕鳥心態,反正大家也不認識我,扔完一走了之,誰也不知道;三是只要不被發現就行,扔在車縫等角落里;四是真的沒有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但這應該是極個別的。我相信,如果換個場合,絕大多數亂扔垃圾者會展示出其講文明、有素質的另一面。
不管什么原因,“中國式扔垃圾”仍能體現出我們的國民素養還不高。一提“素養”這個形而上的名詞,往往都讓人感到束手無策,因為提升公民素養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那該怎么辦?
有人建議立法治理,以罰治“亂”。新加坡等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這并非不可行。20多年前,揚州對街道亂扔垃圾進行處罰也起到了明顯效果。問題在于,即使立法,也很難避免像對公共場合吸煙進行罰款一樣——法律難以落地的尷尬。不解決誰來罰款、如何大面積監督的問題,就難有實效。
有人建議加強倡導,以德服人。這些年來,政府不是沒有做過這樣的工作,“文明公約”、“行為規范”、“乘坐規則”之類并不罕見。說實在話,它們的作用只限于“做了什么”的自我安慰,實際效果很是有限。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公交車上吸煙幾乎絕跡,在城鄉公交上也是如此。這不是罰出來的成績,而是在二手煙危害被廣為接受、煙味難忍之下,吸煙者成為眾矢之的,陷入了人皆抵制的汪洋大海中。
因此,要改變“中國式扔垃圾”的陋習,應當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這也是本報刊發“城市細節”這一系列報道的初衷;應該制作更加富有感染力、指向性更明確的公益廣告,在公交車上密集播放,讓道德約束具體化;不妨在法律和單純提倡之間找到一條新路子,比如請一些熱心公益人士進行現場說服,等等。
當然,最根本的是,政府應當在從小培養公民素質方面下更大工夫,改變公德教育方式,把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看得和考試成績一樣重要,讓每一名小公民把德育課的知識內化為一生的行為規范。
現實應對和長遠策略一樣都不可缺,唯如此,才能讓“中國式扔垃圾”慢慢消失。東方今報評論員 路治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