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4日 08:51
來源:東方今報
□新言
從去年十八大的召開,到今年全國兩會,可以說,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中國夢”正在凝聚起最大的正能量,與“中國夢”緊緊相隨的,正是“改革”的足音。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時首次作出這一表述,幾天前,他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了這句話。此次全國兩會,有關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也是代表委員熱議、媒體關注的話題,而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正式披露,可以說再次點燃了民眾對于改革紅利的渴望。
“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就是重新塑造政府的權力模式、界定政府行政邊界的行為,最重要的是讓人民滿意。”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學部副主任馬慶鈺如此評價此次機構改革方案。
關于政府職能轉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建立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有報道顯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24次提到“服務”兩個字。 比如,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支持力度、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增強公共服務功能等。
如果說讓人民滿意是改革的終極目標,那么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水平就是政府職能轉變的突破口。
從經濟管理角度來看,政府職能轉變,就要減少政府對于經濟不必要的干預。 減少經濟干預并不意味著宏觀調控的放松,相反,而是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水平,堅持“市場、服務、效率”的統籌兼顧,為法治市場經濟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一直以來,行政權力在許多領域對于經濟運行干預過多綁得太緊,審批制度過于冗雜和嚴苛,以至于“蓋個圖章跑半年,批個項目腿跑斷”成為很多企業經營者的切身感受,因此才有了全國人大代表宗慶后在兩會上的感慨:“希望今后一瓶娃哈哈別再審批兩三個月”,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就是要糾正投機鉆營的不正之風,拿掉滋生腐敗的體制溫床。
從社會管理角度來說,政府職能轉變,就要增強公民自主參與社會管理的活力。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改革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推動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今年,“停止使用勞教制度”已提上改革日程,本次兩會上,勞教制度改革也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委員朱征夫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表示,“沒有勞教的日子,老百姓和公安都更好過”,有報道顯示,地方政府的信訪考核一票制度今年也有可能被取消,所有跡象均表明,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告別“中國式求人”,維權就是維穩,服務就是管理正在成為最大共識。
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歷史要求,而不斷改革釋放的紅利會讓老百姓追夢的腳步更加具體。政府機構改革,關鍵不是大部制而是職能轉變,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就是讓人民滿意,正如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長許勤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一席話:我不是個“當家人”,我只是個“服務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