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品牌產品的外形設計中,核心元素有意的重復與傳承,已經是當今全球制造業造型設計的大潮流。模塊化的技術、家族化的造型讓現在的大眾汽車越來越缺少個性和活力,唯有甲殼蟲是他們當中的幸存者,它始終遵循著費迪南德?保時捷博士當初的設計理念。全新甲殼蟲在設計上更接近它的鼻祖,尤其是從車頂一直延伸到車尾的線條,幾乎是老甲殼蟲的翻版。這使得新甲殼蟲從上一代圓潤飽滿回歸到流暢動感,所以大眾宣稱新甲殼蟲更動感、更有力量、更加陽剛。
大眾甲殼蟲
歷史:大眾汽車發展史上的不老傳奇
第一代甲殼蟲(1938-2003)誕生
第一代甲殼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6年,此時還身為戴姆勒-奔馳技術主管的費迪南德?保時捷已經準備著手設計一款工薪階層買得起的小車。在之后的幾年中,保時捷先生的設計幾次因為資金問題夭折。直到1938年,第一代甲殼蟲終于開始了第一次的小批量生產,至此甲殼蟲汽車才正式走進人們的生活。
從20世紀70年代起,甲殼蟲的生產開始逐漸脫離歐洲大陸,而歐洲人對于甲殼蟲的喜愛卻沒有停止,德國市場一直從墨西哥進口甲殼蟲至1985年,而在這之后的非官方進口更是從未間斷。
到2003年甲殼蟲墨西哥工廠停產時,在全球范圍內的累積銷量超過了2150萬輛,創造了單一車型量產時間和數量的傳奇。2003年7月30日,墨西哥工廠下線了最后一輛甲殼蟲汽車,并將它運往德國沃爾夫斯堡的汽車城作為永久收藏。
第二代甲殼蟲(1998-2010)新生
1998年,大眾汽車公司推出了其全新打造的第二代甲殼蟲汽車。這款車在1998年底特律國際車展上露面時,即受到了公眾和傳媒的關注。第二代甲殼蟲以New Beetle的名字在墨西哥投產,并開創了“復古未來派”的設計風潮。第二代甲殼蟲從結構簡單的平民車搖身變成了精致的時尚車。不過定位的改變以及時代的變遷注定了其無法再現初代的輝煌銷量。
第三代甲殼蟲(2011-今)重生
2011年4月18日,第三代甲殼蟲車型發布,命名回歸“甲殼蟲”。
動力表現
較之前一代車型,目前引入國內的全新一代甲殼蟲已不再使用自然吸氣引擎,全系車型均搭載4缸增壓直噴引擎,共有1.2T、1.4T和2.0T三款TSI引擎。其中1.4T機械+渦輪雙增壓引擎和2.0T渦輪增壓引擎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已應用在大眾多款車型上。
此次我們所試駕的是全新甲殼蟲1.2T車型,也是大眾引入國內的首款搭載1.2TSI發動機的車型。其所搭載的這臺引擎代號為EA211,是大眾最新推出的小排量系列,用來取代之前的1.6L自然吸氣引擎。其最大功率77Kw,最大扭矩175N?m/1500-4100rpm。從參數上看,基本可以達到目前市面上1.6L發動機水平。而增壓器介入較早,很好的改善了小排量增壓車型起步時動力偏弱的現象。
千萬不要小看這臺發動機,它的動力表現絕對能給你帶來驚喜,這臺1.2TSI發動機在性能上相比上一代車型所搭載的1.6L發動機有著非常明顯的提升。不僅油門的響應速度更加靈敏,增壓發動機在低扭的表現上也要遠遠強于前者。即使在80公里/小時的速度下只要你深踩下油門踏板仍能感受到一定的提速推背感。
與發動機匹配的依舊是那款小排量增壓發動機專屬的7速雙離合變速箱。在D擋模式下,加速過程非常線性,升擋很積極。而增壓器在1500rpm便可以介入,所以即便車速較低時依舊有著不錯的動力儲備,加速表現很輕快,應付走走停停的城市路況游刃有余。
在S檔模式下,變速箱將刻意拉高換擋轉速,此時車輛的行駛表現變得更加積極活躍。盡管這種動力表現我們并不能用充沛來形容,但對于一款家用車來講已屬不錯的水平。而令我們感到很意外的是,這款1.2T發動機,匹配7速雙離合變速箱后,使得新款甲殼蟲的高速行駛表現很輕松,并且有著不錯的高速巡航能力。
新甲殼蟲仍然是基于大眾PQ35平臺開發,與第6代高爾夫同輩。在懸掛系統方面采用的是前麥弗遜后扭力梁式結構。底盤的調校上新甲殼蟲有些偏軟,加之新甲殼蟲配備的215/55 R17輪胎,駕乘者對顛簸路面的感受不會過于直接,因此整體的濾震效果較好,而懸架的實際的調校有著很強的韌性,加之2537mm緊湊的軸距以及較短的車身,使得甲殼蟲在彎道中表現的干凈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