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學生用"專業技術" 把自己"薅"進監獄
太聰明反而害了他們
兩名在校大學生把自己“薅”進監獄
利用理財平臺漏洞非法獲利數十萬元,均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本報記者 黃偉芬 通訊員 濱檢
近日,杭州市濱江區人民檢察院依法起訴的一個案件和“薅羊毛”有關。陜西一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小劉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發現了濱江一家理財平臺存在的漏洞,通過軟件更改充值金額后提現,最終未出象牙塔,卻把自己送進了監獄。
平臺對賬的時候,發現“收支不平衡”
2017年8月初,該公司在一次人工核賬的過程中發現了入賬的充值金額和提現出去的金額不一致。通過技術排查,發現這一異常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正常來說,在這個平臺理財,用戶需要把銀行卡賬戶上的錢充值到平臺托管銀行的虛擬賬戶中,可以選擇進行下一步理財投資或直接提現。理財投資到期之后,本金和利息也是先回款到虛擬賬戶中,然后提現到銀行卡。
在充值和提現兩個環節,平臺不會進行人工核對。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兩個月后平臺才會發現異常。
技術人員發現漏洞之后,確實有部分用戶賬戶存在異常,而且數額還不小。于是當天晚上就進行漏洞修復,并調取整理了這部分客戶名單做回訪。
在回訪的過程中,平臺意外發現這些用戶,部分雖然有完整的身份證、銀行卡、電話號碼信息,但都不是本人,只是被盜用了身份信息。這家公司立即報警。
平時花錢大手大腳,原來“生財有道”
案發后,嫌疑人很快就被鎖定。陜西一高校的學生小劉和他的小伙伴小曹。
據小劉的同學們講,小劉家境一般,但是“生活開支比較大”。在提審中,當被問到涉案金額怎么用掉的時候,小劉說:“很多用來看直播打賞了。”
小劉讀的是計算機專業。2017年6月的一天,小劉發現了濱江這家理財平臺程序上的漏洞。通過第三方軟件,可以更改平臺虛擬賬戶中顯示的充值金額,簡單的例子,充值5塊錢,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可以改成10塊、100塊,居然還能成功提現。
一開始,小劉用自己的身份信息來注冊操作,涉及的金額也是比較小的。而且小劉還是一個比較“講義氣”的同學,自己發現的漏洞,分享給室友,把他們帶進了“坑里”。不過室友們涉及的金額比較少,沒有構成刑事犯罪。
黑卡+篡改,兩個“頭腦靈光”的人把自己送進監獄
嘗到甜頭的小劉發現理財平臺并沒有發現這一漏洞,不過他很謹慎,覺得用自己或者朋友的身份信息進行注冊會有風險。他想到了小曹。
于是,小劉通過QQ聯系上了小曹,告訴他使用技術方法篡改金額并提現的“生財之道”,兩人一拍即合,2017年7月份開始,小曹提供黑卡信息,小劉來操作,兩人一共非法獲取了三十萬元,按說好的分掉了。
一開始,小曹愣是沒看會小劉是怎么操作的,不過在一次次的“學習”中,小曹最終學會了這個套現的方法,并利用自己手上的黑卡資源,另外非法獲取了四十余萬元。
最終,小劉和小曹以及他們的家人均為他們的行為買了單,拿出家里的錢退贓。
而小劉和小曹,均被法院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就是說這兩個年輕人最美好的十年將在監獄中度過。
檢察官說,小劉和小曹的行為,表面上只是修改了計算機的數據,但其實質是秘密竊取平臺的財物,是盜竊行為。
在這里,檢察官也對大家作了提醒,“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使用技術手段進行盜竊也可能負刑事責任。大家平時尤其要注意保管自己的身份信息,以防被盜用進行違法犯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