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員工墜樓事件:程序員中年危機來了?
新京報漫畫/陳冬
中興員工墜樓事件:程序員中年危機來了?
舉一反三
如果說其他行業的中層人員降級后仍可游刃有余的話,程序員中層降崗后,會不如自己新崗位上的同事。
近日,中興網信員工歐某打開26樓辦公室窗戶縱身躍下,結束了42歲的生命。目前有多種說法,有說因股份轉讓價過低和人事部產生分歧,有說疑因內部宮斗被離職,甚至還有消息說歐有精神方面的問題。盡管具體原因仍待進一步的核實,但卻由此引發網上一波關于中年職場危機,特別是中年程序員危機的討論。
一般來說,一個行業的收縮導致人員數量與結構的調整,大致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描述:行業規模縮減,行業人員減少,公司數量減少或規模縮減,進而導致管理層崗位變少,原本的管理層,被迫降至轉入下一級崗位。這種降崗機制層層傳遞,高層降為中層,中層降為基礎管理崗,基礎管理崗降為一線員工。與此同時,由于行業規模的縮減,一線員工數量也在減少。于是,一線員工失業,同時,停止招收該行業的新畢業生。在這個模型中,一般來說,即便行業收縮,中層也不用愁就業,仍可留在本行業中,最壞也不過是降崗。
不過,在程序員行業中,有一些特別的因素,導致了其不同于一般行業的現象。
35-45歲的中年人,學習能力下降明顯。與此同時,這是一個新技術不斷涌現的時代。一個人進入職場初期的技能、概念,過了20年后,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程序員這個行業,更是把這個特點發揮到極致。此外,精力明顯下降,不能熬夜,加之家務瑣事纏身,高強度工作即便有意愿也很難付諸行動。如果說其他行業的中層人員降級后仍可游刃有余的話,這個行業的中層降崗后,會不如自己新崗位上的同事。
所以,程序員密集的IT、通訊行業,很多中層員工就處于一個很尷尬的地位。即便勉為其難地接受,也會面臨收入大幅度下降的心理適應問題。如果考慮到資產配置中較高的按揭比例,當資金鏈斷掉,這就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遺憾的是,行業的變化已經發生。
首先是需求在變。通訊行業的升級,對消費的刺激效應越來越小。某種程度上,現在的升級,不再是質的升級,而僅僅是數量的升級,這種升級的邊際衰減非常明顯。簡單地說,從2G升到3G,效用非常明顯,會刺激人們的相關消費,而從3G到4G,帶來的效用就相應變小,而從4G到5G,則會更小,因此帶來的行業增值也會相應變小。
更本質的是,技術發展的速度也在變緩。從上世紀50-60年代晶體管、集成電路發明開始,這一波技術爆炸已經持續了70年。在持續了40年后,摩爾定律已經失效。人工智能雖然方興未艾,但對人的替代與創造新的價值、擴大經濟規模之間,效應還沒有定論。更具體的,隨著新技術進入傳統行業,改造傳統行業,剩下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新技術的紅利在慢慢被吃盡,與通訊相關的IT、互聯網領域的創業也越來越難。
歐某墜樓事件之引起輿論如此的關注,正是離不開這樣的一個背景。而不論產業如何變化,最好的應對之道,還是跟上產業和技術的潮流。技術進步總是充滿未知,一切也皆有希望。
□劉遠舉(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