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媽3次拒別人捐眼角膜:對死人東西有陰影
今天,接受移植手術將近一個月后,67歲的姜彩仙(化名)已經能看到視力表上最大的“E”了。她移植的角膜叫生物工程角膜,來源于豬,但是不能簡單稱為“豬角膜”,因為,它是經過加工處理脫去豬角膜的細胞,只保留膠原結構,移植到人的眼睛里后,由人的細胞沿著支架長成的新角膜。
不過,姜彩仙并不是因為等不到由志愿者捐獻的角膜,才選擇的生物工程角膜,相反,她曾有過3次獲捐的機會,但都放棄了。
她的主刀醫生、杭州市紅會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戴琦,也很詫異。從醫11年,他還是第一次碰到病人拒絕捐獻,而姜彩仙的理由是“不吉利”“不干凈”“對死人的東西有心理陰影”。
眼角膜潰瘍治愈后留下令人失明的白斑
5年前,姜彩仙發現,自己眼睛難受,看東西模糊,照鏡子能明顯看到右眼珠上有塊白斑。一開始她也沒擔心,結果白斑越長越大,看東西越來越糊,后來她在戴琦醫生這里確診為病毒性角膜炎。
戴琦告訴她,白斑是眼角膜潰瘍治愈后留下的角膜白斑,只能通過角膜移植才能清除。之后,姜彩仙一直用藥控制病情,但白斑從最初的一小塊發展為遮擋住角膜1/4的大塊。由于白斑正好擋在眼睛瞳孔區,她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
今年,她的病情已經到了非移植不可的地步,否則很快就會失明。面對最新一次由志愿者提供的眼角膜捐獻機會,她仍然選擇放棄,把機會留給其他病人。不過這一次,她主動向醫生問起,能不能使用生物工程角膜。
原來,她偶然從一些報道和從醫的女兒那里打聽到了這項技術,想試一試。這個愿望很快得到實現。
上月21號,在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眼科手術室里,帶著一片白斑的眼角膜,從她的眼中取下,另一片完全透明的新角膜被放入她的眼睛。
生物工程角膜不適用于所有角膜移植患者
既然有了生物工程角膜,以后需要移植眼角膜的病人不用等待捐獻了?答案是否定的。
戴琦介紹道,人的眼角膜共有五層,生物工程角膜的移植只能代替外面三層。人角膜最里層的細胞不可再生,這意味著如果眼角膜的后兩層受到損傷,就只能移植人的眼角膜。
“所以說生物工程角膜有適應癥,尤其適應于感染性角膜炎和深板層角膜移植,而對全角膜置換的病人并不適用。”戴琦說,“目前生物工程角膜最常用的場景是,搶救突發眼部感染的病人,病人需要立刻置換角膜,但缺少材料的情況下。”
醫生正在手術
我省今年角膜捐獻數僅有350多只
事實上,生物工程角膜中使用的豬角膜,不是隨便在菜場里買一只豬,把角膜剝下來就能用的。
記者了解到,用于角膜移植的豬,要經過專門篩選,飼養期間不停地檢驗檢疫,防止它攜帶其他病源。
角膜剝下來后,還要經過嚴格的滅菌標準處理和脫細胞技術,將豬的細胞完全去掉。這樣一來,將排斥反應降到接近0,發揮透明度高和組織相容性好的優勢,使它的基本光學特性接近人角膜。術后患者自身的角膜細胞可逐漸長入生物角膜組織中,最終將其改造成自身的組織。
為什么選擇豬,其他動物的角膜可以用于移植嗎?生物工程角膜這項技術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最開始選擇了猴子,雖然與人的相似程度最高,但是飼養的成本高、繁殖率低,也不適合。后來,他們在兔、犬、豬、牛、羊、雞、鴨上都了研究和篩選。
研究發現,豬的角膜組織結構、形態、大小和人比較相近,相比其他動物,排異也較小,而且容易飼養和繁殖,最終選擇了豬。
記者從浙江省紅十字會了解到,今年角膜捐獻數有350多只,遠遠滿足不了等待移植的患者。生物工程角膜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我國人體捐獻角膜奇缺的臨床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