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2 07:44:00 來源:新京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第二輪中央巡視圖解
新京報訊 今年第二輪中央巡視已于上月底正式啟動。截至昨日,商務部、新華社、吉林、云南、山西、廣東、三峽集團等7個巡視點已分別召開了動員部署會。各巡視點的動員部署會均通報稱,本輪巡視以查處領導干部權錢交易、買官賣官等四方面內容為重點。
巡視周期為兩到三個月
跟今年5月起進行的本年首輪中央巡視相同,第二輪中央巡視的規模同樣是10個,中央巡視組將分別進駐10個巡視點;巡視周期同樣是兩到三個月;巡視組組長仍是省部級領導干部。如進駐商務部的中央第一巡視組組長陳光林曾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主席、中央第二巡視組組長李景田曾任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
據媒體報道,在首輪巡視中擔任中央第七巡視組副組長的證監會原紀委書記黎曉宏,日前以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職務出席中央第八巡視組巡視廣東省工作動員會。據了解,這是黎曉宏首次以該職務在媒體上亮相。
首輪巡視的10個巡視點,包括5個省份、4個中央部門單位、1所高校。二輪巡視的10個巡視點,則包括6個省份、3個中央部門單位,以及三峽集團。這意味著,僅在本年內,中央巡視就將覆蓋11個省級行政區。對此,北航廉政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等專家評價稱,自十六大后中央巡視制度啟動以來,1年內巡視1/3行政區,不論是巡視規模還是巡視密度,均超過以往。
掌握領導班子違紀線索
按照慣例,各中央巡視組抵達巡視點,先“打招呼”,即召開動員部署會,面向社會公布聯系方式。至昨日,商務部、新華社、吉林、云南、山西、廣東、三峽集團等7個巡視點都已開完了動員部署會,其官網、當地黨報發布的報道顯示,對于二輪中央巡視的工作重點,7場動員部署會通報了相同內容。
今年9月,各中央巡視組通報首輪巡視發現的問題時,都曾表示,在10個巡視點發現的反映領導干部的問題線索,都已移交中紀委、中組織部處理。正在進行的二輪巡視,部分中央巡視組也特意強調稱,二輪巡視除了四方面重點內容外,“對反映領導班子成員在其他方面的重大違紀違法問題線索和下一級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的重要問題線索也要了解掌握”。
■ 焦點
1 從“工作評估”到“發現問題”
首輪10巡視組,均通報了在各巡視點發現的問題詳單
北航廉政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認為,今年中央巡視的一個突出變化在于,巡視重點由原來的工作評估為主,改為更加強調“發現問題”。
兩輪巡視前王岐山都強調“發現問題”
從2003年8月中央巡視組正式成立至今,中央巡視制度已經運行了10年。任建明說,此前的中央巡視,巡視重點主要是評估領導班子的工作業績,同時也會了解掌握領導干部的違法違紀問題。但今年,首輪巡視伊始,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就強調,找出“老虎”和“蒼蠅”;二輪巡視啟動前,王岐山再次強調,“堅持發現問題、形成震懾不動搖”。
首輪巡視啟動后,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處處長彭陽春等官員也曾多次強調,今后五年巡視的主要任務就是“發現問題、形成震懾作用”。
基于此,首輪巡視體現出明顯的“發現問題”導向。以巡視問題通報會為例,首輪巡視的10個巡視組,均通過媒體,通報了在各巡視點發現的問題詳單,并采用了“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等嚴厲措辭。
例如9月25日,通報貴州的問題時,中央巡視組指出,“少數領導干部搞權錢交易;工程建設、礦產開發、土地出讓等領域腐敗案件易發多發”。一月后,原遵義市委書記廖少華因涉嫌嚴重違紀落馬。雖然官方并未表示,廖少華落馬與中央巡視組有關,但坊間多猜測,此系中央巡視組“發現的問題”。
首輪巡視3巡視點公布整改方案
任建明說,據他了解,對于首輪巡視發現的問題,中央相關部門非常重視。各巡視組不僅上交了書面工作報告,有關部門和領導還多次聽取了各巡視組的匯報。
因此,當下,整改落實是首輪各巡視點的重點任務。初步統計,截至昨日,首輪巡視的10個巡視點,已有湖北、江西、內蒙古等3個巡視點公布了整改方案。例如江西就成立了由省紀委書記任主任的整改工作協調辦公室。
任建明認為,二輪巡視還將凸顯首輪巡視的上述“發現問題”、“整改問題”導向。
2 效果導向 一年巡視11省份
專家稱,中央巡視組與監督對象無關聯,監督效果更好
任建明說,以往的中央巡視,一般是在各個地方領導班子的一屆任期之內,巡視一遍。也就是說,好幾年才會到一個省去巡視一次。但今年一年內的二次中央巡視,巡視密度覆蓋了山西、吉林、安徽、湖南、廣東、云南、湖北、貴州、重慶、江西、內蒙古11個省級行政區。
他認為,一年內巡視1/3行政區,一方面是出于加強反腐力度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效果導向”,運行10年來,中央巡視制度發揮了良好的監督震懾作用,“十六大后,監督制度改革同時啟動了兩項舉措,中央巡視制度和紀檢派駐機構統計管理。事實證明,中央巡視制度的效果優于紀檢派駐機構統計管理。
為何如此?他認為,原因就在于,紀檢派駐機構統計管理改革不徹底,派駐機構并未完全脫離于監督對象,比如福利待遇由監督對象負責發放;而中央巡視制度則與監督對象沒有任何關聯”。他強調說,“獨立性是監督制度改革的原則和方向”。
■ 釋疑
中央巡視組組長如何產生?
建立巡視組組長庫,人選為省部級官員;巡視前據情況確定人選
二輪中央巡視中,巡視組組長的名單與首輪巡視出現了“重合”,如二輪巡視中進駐商務部的第一巡視組組長陳光林,首輪巡視組曾是進駐中國進出口銀行的第九巡視組組長。
但任建明表示,上述“重合”只是巧合。與往年相比,今年中央巡視的突出變化就在于中央巡視組組長的產生方式,由原來的相對固化,改為目前的“一次一授權”。
此前,中央巡視組分為地方巡視組、企業巡視組、金融巡視組等幾個固定類別。地方巡視組中,哪個巡視組負責哪些地方,也相對固定化。
而且,中央巡視組組長是“鐵帽子”,即各中央巡視組的組長人選,一經任命不會隨意改變。“巡視領域固定、巡視組負責人固定,不利于發揮中央巡視應有的監督震懾作用”,任建明說。
中紀委監察部新官網開通以來,中紀委官員也多次通過在線訪談等渠道,解釋中央巡視組的“一次一授權”,即建立中央巡視組組長庫,人選都是省部級官員,既有剛離開領導工作崗位的,也有現職的,每一輪巡視前,根據具體情況從組長庫中,確定組長人選,巡視的地區和單位不固定,這次可能是地方,下次可能是企業或事業單位。
據統計,二輪巡視目前已對外公開的7名組長中,離任官員4人,現職官員3人,最年輕的是進駐三峽集團的第九巡視組組長侯凱,現任審計署副審計長,生于1962年。 (新京報記者 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