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淘汰黃標車下指標 辦事員請車主吃飯
一些社區為了完成清理黃標車的指標,無奈只能將小區里的“僵尸車”當做黃標車清理掉(記者 唐韜/攝)
近日,不少在街道辦和社區工作的朋友求助:“誰那里有黃標車信息,求轉告,提供跪舔式服務!”這樣的言語令人震驚,這些基層人員是受了多大刺激?
淘汰黃標車給基層社區造成了多大壓力?為此,河南商報記者這幾天跑了市內幾區,梳理如下。
【壓力】
半個月就有一次排名
排在后兩名要檢討表態
金水區花園路街道辦在9月份第一次排名中位列全區第一。作為老城區,金水區任務繁重,僅花園路街道辦就有1362輛黃標車淘汰任務。這個數字是從車管系統反饋到區里,由各個辦事處根據“屬地管理”的原則領走。
任務領走就要完成。基本上每隔半個月各區就有一次排名,排后兩名的話,街道辦負責人檢討表態是小事,連續倒數會影響整個辦事處的年度考核等。第一階段花園路街道辦完成了260輛任務,盡管是第一,完成率也不到20%。至于倒數第一的數據,只能用“不忍直視”來形容。更重要的是,雖然這次是第一,但下一階段是第幾,沒人敢保證。記者了解到,二七區某辦事處就從正數第二直接變為倒數第二。
靠15年前的地址找人找車
我是“名偵探柯南”?
所謂“屬地管理”,在黃標車淘汰工作中是這么運用的:車管系統初始登記的地址就是分配的原則。而報廢分為強制報廢和提前報廢兩種,前者屬于國家規定報廢的車輛。后者指的是,雖然是黃標車,但達到藍標的排放標準,不用強制報廢。這次為了大氣污染防治,車主提前報廢的話,可以根據車況給予一定的補貼。
說起找人找車,這些基層工作人員叫苦不迭。一位網格長問記者:“老弟,如果只給你一個老的身份證號碼,再加上15年前的地址,你咋找這人?”
他說,黃標車大多是十幾年的老車,當初登記的信息大多發生了改變,但工作既然壓下來了,就得找。怎么找就是各個社區的事兒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管城區某社區主任說,為了找一輛黃標車車主,他經過了這樣的過程:車管所登記的地址—房子已拆—問當初的鄰居未果—查派出所戶籍信息—沒有電話—查工商執照—已注銷—查親屬—找到其中一親戚—車主在開封—在開封找到了人—車已經賣廢鐵。
“領導是把俺當柯南了嗎?”二七區一公務員無奈地說了這句話。
為了淘汰黃標車
請車主吃飯
找到人了,可能面臨這樣的情況。一是人在車在,開始做工作,拉車去報廢。二是人在車不在,車主寫個滅失說明備案,但不算社區任務(有個別區正在研究是否納入核算范疇,有的區只認拆解公司的回執單)。
第一種情況就涉及車主愿意不愿意的問題了,這個時候就需要社區工作人員“磨嘴皮子”。二七區一位網格長是這樣做的:為了完成任務,他好不容易找到車主,對方不愿意,他就天天跑到人家家里做工作。前兩天請人家吃飯,喝了七八兩白酒,總算搞定了。
更多的就是提供“淘汰一條龍服務”,從協商到拖車,再到拆解拿回執單,全部由社區代辦,車主只需要簽字即可。而拖車費用,均為社區和街道辦先行墊付。
【亂象】
1.政府有需求 黃牛來幫忙
在這種時候,社區工作人員成了黃牛黨的客戶。上述直接參與工作的網格長說,現在一輛破得沒人要的黃標車賣兩三千元不成問題。而這些錢,要么由工作人員自己出,要么經辦事處領導同意,先記到賬上,再想辦法給報銷。
這種情況,隨著黃標車淘汰工作不斷加壓而愈演愈烈,黃牛看準了這個商機,坐地起價也是在所難免。畢竟,沒有誰愿意次次在全區大會上做檢討。
2.一張回執單 你家搶我家要
令社區人員無法忍受的是,這些黃牛沒有信用,因為按照要求,報廢回執單要拿著復印件上交。這就出現了一個時間差,各個社區匯總到辦事處,和各個辦事處匯總到各區時間是不一致的。有的前面交了一張,沒過多久又來一張一模一樣的,兩個辦事處因為一個名額常常鬧得不可開交。
有社區工作人員在別的屬地找到了黃標車主,報廢了車,拿到了回執單,但因為“跨界”問題,指標常常被另一辦事處“坐享其成”。前兩日,記者就聽聞兩個辦事處因爭一張回執單在區里大鬧起來。
3.拖車價格 從兩三百漲到七八百
多部門協調,是這次工作面臨的另一個阻礙。因為基層辦事處和公安系統并沒有直接溝通,導致雙方在工作上經常出現障礙。
比如,鄭州本地拖車本來就不多,其中分兩種,一種是白天不能進入市區的,一種是可以進入但必須按規定路線行駛。很多社區剛開始并不清楚,拖車在路上就被民警攔住,扣分罰款。
“要知道,我們是在幫他們干活啊。”某辦事處一城管科長說。如今,大家都知道拖車緊俏,以前拖一次車兩三百元,現在七八百元很正常。
【觀點】
各司其職該被重視
采訪中,記者發現一個普遍的觀點。對于這些社區工作人員來說,不管是規范養犬還是創衛創文,他們都有怨言,但那時候他們只會說很累,很辛苦,僅此而已。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分內之事。
但現在呢,沒有強制力的社區人員要去淘汰黃標車了。他們自己都難以理解,這么做如何讓車主信服,對方一句“社區管得怪寬”就能讓他們無言以對。來自基層的具體建言,敬請關注《河南商報》追蹤報道及公號記者陪你去辦事兒。(記者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