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2 06:36:00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省直管縣經濟、社會發展,將由省里直接說了算。圖為10個省直管縣之一的滑縣某住宅新區
11月26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發《河南省深化省直管縣體制改革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提出,2014年1月1日起,10個省管試點縣將正式由省接管。這場發軔于2004年5月份的“擴大部分縣(市)管理權限”探索,至此邁出重要一步。
近日,河南商報記者走訪部分仍處在試點之中的省直管縣,為讀者呈現縣域基層的十年探索歷程。
現狀
擴權縣經濟增速明顯加快
在11月29日召開的固始縣四大班子聯席會議上,信陽市委常委、固始縣委書記焦豫汝對省直管后的固始滿懷信心:“實行省全面直管后,固始的發展空間將更大,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會更強。”
數據顯示,僅2011年,固始縣實現生產總值200.6億元,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1.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0億元,增長13.8%;第三產業增加值59億元,增長10.5%。工業增加值57.4億元,增長1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2.1億元。
2004年5月,河南省出臺《關于擴大部分縣(市)管理權限的意見》,將本屬于省轄市的部分經濟管理權和社會管理權,下放給鞏義、項城、永城、固始、鄧州等5個縣或縣級市。
一直關注擴權縣發展的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吳海峰,在早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擴權縣得到的最大實惠是管理權的擴大,擁有了更大的發展主動權,“這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波折
擴權縣“特權”曾被部分收回
被賦予的權力也有被收回的時候。在推進強縣擴權過程中,一些新的矛盾凸顯出來。
2007年年底,由于國家相關政策的調整、經濟社會發展發生新的變化等多種因素,部分下放的管理權限沒有落實到位。河南省發改委的一則通知,47個擴權縣的12項“特權”被收回,約占總特權項目的20%。
“原先被賦予的‘特權’突然被取消,可能會對當地發展帶來一些影響。”一位擴權縣政府官員分析稱。
有專家認為,實行省直管縣體制是中國行政區劃改革的大趨勢,但須循序漸進。
從2004年到2007年,短短3年時間,一放一收,既有國家政策產生的重大影響,也有政府對此事的思考。
破解
推行“省直管縣”體制
但問題終究是用來解決的。
鄧州市原市委書記劉朝瑞曾表示,在擴權縣與省轄市之間應建立一種新型的競爭——合作——分工關系,使城市和區域共生共榮,互相依托,合作發展。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開放,讓每個老百姓都能享受到體制改革的實惠,這個目的應該是一致的,有了這個共識,省轄市與擴權縣就能夠找到合作共贏的利益結合點。
在吳海峰看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強縣擴權中存在的問題,推行“省直管縣”體制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比如,擴權后省轄市對擴權縣支持力度減弱的問題,吳海峰認為,應該徹底取消市級資金配套機制,將由省轄市配套的資金全額由省級財政直接劃撥給擴權縣或從轉移支付中彌補,從根本上解決部分配套資金懸空的問題。
加碼
試點縣(市)獲603項權限
吳海峰的觀點在擴權縣向直管縣的改革中得到體現。
“擴權”7年后的2011年6月底,河南省政府出臺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意見,確定鞏義市、蘭考縣、汝州市、滑縣、長垣縣、鄧州市、永城市、固始縣、鹿邑縣、新蔡縣10個縣(市)為省政府直管縣試點。
河南省政府出臺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意見中指出,10個直管縣試點,享有除部分行政權之外全部省轄市權限,權限目錄高達603項,具體內容涉及發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國土資源、交通運輸等各個部門。
此外,省直管縣還將納入省政府考評序列。這意味著,不管是紅頭文件備案還是依法行政考核,10個省直管縣都將和省轄市享受同等待遇。有專家指出,權限的加碼將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擴權縣曾遭遇的種種尷尬
尷尬1:
市級財政配套資金沒了
吳海峰介紹,擴權縣在獲得擴大權力的同時,省轄市對其的支持力度也在減弱,“配套資金不到位的問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2008年10月,鞏義市交通部門一位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時的擴權縣處境頗為尷尬。他舉例:利用擴權縣直接申報優勢,可爭取到更多農村公路建設項目,但這些項目需要省轄市配套資金支持,而擴權后,省轄市不再撥付配套資金。
究其原因,河南省審計廳專家高惠中有自己的看法。高惠中曾表示,擴權以后,一方面,多數省轄市認為擴權縣財政體制上劃,對應承擔的配套資金不再安排;另一方面,由于資金配給比例仍按“三級負擔”原則,造成了原來應由省轄市配套的部分項目資金安排落空,給擴權縣的發展造成較大制約。
尷尬2:
市級嚴卡,“擴權”有名無實
而在記者采訪中,有政府官員透露,擴權初期,“不能充分享受擴權政策”的事時常發生。
以鄧州市為例,據媒體此前報道,擴權初期,企業養老保險基金、醫療保險基金、失業保險金、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的年度征收任務未納入省直管范疇,依然由省轄市下達。在失業保險金的管理方面,仍存在省、市雙重管理現象。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永城,該市交通局一位官員對媒體表示,商丘和永城曾存在稅源之爭。營運車輛檢測權、營運入戶的培訓權、部分行業的審批權,商丘市交通部門一直沒有下放,僅這些,永城每年少收入數千萬元。
尷尬3:
省里、市里兩頭不能“得罪”
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當記者聯系采訪試點省直管縣時,不少縣(市)都予以婉拒。
“在擴權改革中,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怎樣處理好與省轄市的關系。”一位擴權縣的領導說,擴權后,部分業務直接聯系省直廳局,但與省轄市的關系仍不能忽視。例如,本應直接向省直廳局申報的事項,同時又得向省轄市對口單位申報,形成“一文兩報”。
另一位相關科室的負責人也有相同感受:“擴權后,雖然可以直接跟省直廳局聯系,但畢竟市里關系不能忽視。有時省里下達一個會議精神,我們要省里和市里兩頭跑,如果你只去省里開會,不去市里,那么市里會覺得你不懂尊重。”
“我們現在是一個媳婦兩個婆婆。”11月29日,鞏義市委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在婉拒記者采訪時,無奈地稱。(記者 李政 段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