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7 06:36:00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戴著耳機工作,挺“愜意” 記者 張郁/攝
有車一族,免不了要與車管所打交道。鄭州市車輛管理所的形象和服務質量如何,鄭州市民心中自有一桿秤。
面對市民的吐槽,車管所工作人員是否在平時工作中有難言之隱?對此,車管所相關負責人說:“老百姓都是好的,只有咱沒有服務到位。”
現象
領個車牌花了一天
昨天凌晨5點,家住滎陽市的周先生已到鄭州市車輛管理所城西服務站了,他要為自己的新車申領車牌。擔心辦理業務的人多,天剛亮他就到大廳門口排起了隊。
證件全部帶齊,叫號、辦理的過程也順利,但需要跑的窗口太多,直到下午3點,還有兩項業務沒辦好。
下午6點,周先生終于趕在車管所下班前辦好了所有手續,對于第一次到車管所辦理業務的他來說,跑了一天,最大的感受是“程序多、辦理速度慢”。
吐槽
車管所負責辦理機動車注冊、駕駛證申領等業務,經常與機動車駕駛員接觸。車管所的服務,是否讓駕駛員們滿意?是否贏得了市民信任?
1.“黃牛”橫行
市民孟先生說,他到鄭州市南三環車管所審車,跑了3趟,每次等上五六個小時,最后還是沒能辦成。“最后花了400元錢,托‘黃牛’幫我辦,結果當天就辦完了所有業務。”
@火眼金睛稱,自己審車時兩次都沒通過,花280元找了“黃牛”,一次就辦成了。為什么同樣一輛車,車主自己審不過,“黃牛”就能審過?
2.停車不便
鄭州市民張先生說,車管所停車場里總是停滿了車。去車管所辦事兒,停車是大問題。
不少市民有同感:平時還好,一到審車、年檢等業務辦理高峰期,車管所附近的道路也會變成停車場,人都走不過去。
3.服務態度不好
市民張先生說,有一次去車管所辦理業務,開車剛進入大門,便有一名中年男子向他喊“不準停車”,解釋了好一會兒,對方才同意讓他把車開進去。
“問他辦事大廳咋走,他反問我‘這都不知道還來啥來’。”他說,到車管所辦事時就感覺“工作人員臉色難看”。
4.辦理業務難
“我剛買的新車老是審不過去,這讓人沒法理解。”市民杜女士去年買了一輛進口車,審車時總是出現各種問題。最后托熟人才算勉強審過。
記者走訪發現,普通的審車、申領牌照等業務,如果順利,大多也需要一整天時間才能辦好。如果不“幸運”,則要等到第二天才能辦好。
5.故意刁難
市民小張到車管所申請補領機動車號牌。大廳工作人員告訴他,提交的材料里缺少車牌丟失證明,應該去轄區派出所開個證明再來辦理。
“去之前,我專門電話咨詢了車管所,按照對方要求的材料準備。”后來,小張找朋友幫忙,才算辦妥。
記者咨詢得知,補領機動車號牌,并不需要遞交丟失證明,如果是機動車所有人親自辦理,只需要提供身份證原件和復印件以及行車證即可。
6.服務方式單一
鄭州市民蘇先生住處離車管所比較遠,買了一輛新車,跑了3趟業務也沒能辦成。“我覺得車管所服務方式太單一。窗口排隊的人那么多,為什么不能提前預約,按照預約辦理業務,這樣市民就知道自己大概排在哪一天,就不用跑冤枉路了。”
體驗
場景一:轉了一圈才停下車
昨天上午11點,記者驅車來到鄭州市車輛管理所城西服務站,發現附近道路兩旁也都停滿了車。
轉了一圈,10多分鐘后才在靠近大廳門口的地方找到停車位,且該處停車場并無人員引導,不少建筑物前后也停滿了車。
場景二:現場混亂無人管
城西服務站辦事大廳取號機器旁,前來辦理業務的市民排成一“堆”。由于人員擁擠,靠近機器的市民不得不彎下腰操作機器,排在后邊的市民則在一米外伸出手指去碰觸機器屏幕。
場景三:有人看著手機,有人戴著耳機
在辦事大廳“便民利民志愿服務站”,兩名工作人員接受市民咨詢。記者咨詢“申領車牌在哪個窗口辦理”時,一名正在看手機的男性工作人員沒有抬頭,抬起左手向身側指了一下。
市民咨詢時,他也是同樣的動作,并不答話。坐在一旁的一名女性工作人員戴著耳機。
場景四:“黃牛”稱別人辦不了的業務她能辦
記者剛停穩車,就有一名中年女子走過來,詢問“辦什么業務”。記者稱要申領正式車牌,對方表示可以幫忙辦理,只收取100元“服務費”。
“什么業務都能辦。有的你辦不了,我也能很快給你辦成。”對方遞過來一張名片稱“在里邊有熟人”,有需要盡管聯系。
場景五:撇下幾個排隊市民,稱下班了
上午11點55分,辦事大廳繳費窗口處排了10多人。5分鐘后,尚有多名市民沒有繳上費,窗口處工作人員稱“已經下班”,繳費業務暫停辦理。排隊的市民只好離開窗口,準備下午上班時間再過來辦理。
車管所回應
針對市民去車管所辦事時遇到的種種難題,鄭州市交巡警支隊車輛管理所辦公室主任趙少舉稱:“老百姓都是好的,只有咱沒有服務到位。”
記者手記
不愿多說的背后
對于機動車車主來說,車管所像是娘家,幫著審車、過戶、年檢。
可回娘家的車主們并不見得開心,無奈和不解也是常有的事。
咋無奈?看看便民利民志愿服務站就知道了。當記者問:“申領車牌在哪個窗口辦理啊?”一名眼睛盯著手機屏幕的男性工作人員頭也不抬,伸手指了一下一旁的另一名女性工作人員。
扭頭看去,這名女性工作人員頭上戴著耳機,手里拿著手機,完全沒有注意到記者的存在。記者正想問的問題,到了嘴邊又咽了回去。她能聽到嗎?
出了辦事大廳,耳邊響起喇叭里的提醒:“請到正規窗口辦理業務,不要相信社會人員。”這時,一名女子湊到身邊,“辦啥業務,我能辦。”百米外,記者又被另一名婦女叫住,被問了同樣的問題。
這邊在宣傳不要相信“黃牛”,那邊為卻何是“黃牛”更快的辦事效率?一名辦業務的司機說:“不是車管所沒辦法,是不愿意想辦法。”
趙少舉說:“老百姓都是好的,只有咱沒有服務到位。”
記者不知道趙主任為何不愿多說,但我們希望,隱藏在這話語背后的,是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舉措。
征集
公共行業大家說
公共行業與我們息息相關,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不經意間就會相遇,感動、沖突、委屈也在此期間產生。在此,河南商報發出征集,不管是公共行業從業者,還是普通市民,只要您對鄭州公共行業有任何意見和建議,請與我們聯系。
(記者 姬中貴 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