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2 09:03:00 來源:京華時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指學校對其進行心理測試,認為自己有自殺或他殺傾向,并招致退學轉鞋15歲的美國籍男生Harry(化名)認為這給自己和全家帶來極大的精神傷痛和經濟損失,故訴請朝陽法院判令曾就讀的北京京西學校賠償其經濟損失300萬元、精神損害撫慰金500萬元。
對此,京西學校否認侵權。昨日,朝陽法院開庭審理該案,此案沒有當庭宣判。
■指控
心理測試是在逼孩子自殺
昨天上午,10時15分庭審開始,除中午有一次短暫的休庭外,該案庭審一直持續至昨日19時30分。
梁女士稱,Harry出生在美國,2009年隨父母回國后到京西學校讀書。2013年1月11日,學校以Harry缺課、和同學關系不好為由,指使學校心理輔導老師Chris,擅自對孩子進行數個小時的“自殺及他殺傾向性測試”,“Chris和Harry面對面,問他‘你想殺人嗎’孩子說,‘不想。’‘真的嗎’孩子說,真的。‘你要說實話!’等等封閉式詞語,逼迫孩子最終說‘是’,誘導孩子承認有‘自殺’和‘殺人’傾向。”
梁女士稱,2013年1月14日,學校以該非法測試結果為依據,要求孩子退學。隨后,家長帶孩子到其指定的北京和睦家醫院進行專業心理評估。一個月后,評估結果只是懷疑Harry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
梁女士稱,Harry是一個很正常的孩子,在美國讀幼兒園和小學時,還當過班長,他只是有些內向,不愛說話。被測試出有自殺和他殺傾向后,孩子很暴怒,一直稱“學校在騙人”,“孩子本想評估結果出來后便可返鞋可學校還是稱不合適接納孩子。Harry長達4個月無學可上,精神受損,在家砸東西,說學校在騙人。”
因為國際學校在接收學生時會參考前一學校的推薦信,最終,家長只得根據該校的推薦,送孩子到美國一所特殊學校就讀,以醫療孩子受到的心理傷害。
索賠500萬精神撫慰金
Harry向學歇出了800萬元的索賠單。梁女士稱,其中300萬元為經濟賠償,500萬元精神撫慰金。因為京西學校的損害,從去年4月份至今,Harry所花掉的心理治療費、交通費等已超100萬元,Harry還需繼續留美學習,大致需要500萬元,考慮到家長也要承擔一部分,所以才將500萬元的經濟索賠改為300萬元。京西學校對Harry進行的自殺和他殺傾向性測試,對孩子的損害可能是終身的,不可逆的,在美國應遠在500萬元以上。
此外,Harry還要求學校在媒體上公開書面道歉,并承擔訴訟費。
■答辯
學校從未要求Harry退學
面對Harry的指控,被告律師辯稱京西學校對原告沒有任何侵權行為。
該律師稱,2013年1月11日,是Harry主動找Chris談話,Harry平時情緒低沉,總是逃課,和同學關系不好,Chris和他談話也只有半個小時,了解到他有自殺和他殺傾向。Chris還建議他做專業評估。
京西學校稱,學校也從未要求Harry退學,只是考慮國內并沒有該類心理治療的專業機構,這才建議Harry轉學,并為他推薦了學鞋出具了轉學手續,已經盡到了一個教育主體的義務。
■證言京西學校心理輔導老師
“這類問題在美國也常問”
昨日庭審,因Chris不懂中文,法庭特別派出一名翻譯服務庭審。
Chris通過翻譯表示,他認為自己對Harry所進行的測試是正確的,是為了學校的老師和孩子們的安全著想。“我和孩子的關系很好,”他說,2012年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Chris缺了很多課,他和同學沖撞,說要將同學踢骨折,還在電腦上設置圖片為“撒旦”的屏爆表態支持“撒旦”。
Chris稱2013年1月11日,Harry再次來到自己的辦公室,說他很沮喪,只想自己待在浴室里,什么都不想做,“我有義務問他些嚴肅的問題,我問他,‘你是不是想要傷害自己’‘你是不是有傷害自己的想法’‘你是不是想要傷害其他人’當時他回答‘是的’,他說他想用刀在自己的胳膊上刻。我問他是不是有具體的計劃,
怎么傷害他人,他說用廚房里的刀,會找一個陰暗的地方,將一個他厭惡的孩子捅一刀,把尸體藏在一個隱蔽的地方。他說具體計劃還沒有,這是一個正常的問題,在美國也常這樣問。學校這才建議家長帶他到專業的機構去測試,以確定下他危險的等級。”
Chris說,這樣問是正常的,在美國也常這樣問。
原告鄰居呂女士
孩子很正常后來變了樣
曾在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工作的呂女士10年前同Harry家成了鄰居,后來不斷從朋友梁女士中了解到該事的進展。
呂女士作證稱,2013年1月份,梁女士說學校不讓Harry去上學了,當時大家都很吃驚。
呂女士稱Harry是個很正常、有耐心、細心的孩子,曾給自己9歲的女兒做過英語家教,兩家人還一起到山東威海和美國旅游,“我們都很喜歡他。”
呂女士稱自從Harry被禁止上學后,
“他就天天待在家,也不搭理人了。有次路上我看見他和他打招呼,他溜著墻根就走了。去年暑假,他從美國回來后和我遛了一次狗,我感到他說的話很負面,以前他說話不是這樣的,我覺得他還沒有邁過這個坎兒。”
京華時報記者張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