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4 16:39:00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愛情為什么這么難
2013,丈母娘的賓利車鑰匙、未婚夫的18擔鈔票,跟你我無關;有關的是,通過一場場約會相親來脫單、用交友App展開羅曼史、在霧霾中尋覓對方。大家都說物質時代消費社會沒有單純的愛情,愛情總是被外化成其他東西。今天是2.14,愛情上頭條。咱們就聊聊愛情為什么這么難?
好消息!單身的人,終于能在2月14日過一次節了!
今天不僅僅是西方的情人節,還是我們傳統的元宵佳節,單身的同學也不用擔心被落下了!不過,有民俗專家也說,元宵節其實在古代也是情人節。這一次,可算是中西方情人節的大碰撞,因為這樣的不約而同要19年才有一回,趕不上趟兒的只能再等19年了!
在這樣一個難得的好日子里,我們依然、必須、再次啰嗦下愛情這個話題。
越來越多人正在或者已經投身于追尋真愛的事業中,回顧2013年的情感熱詞,諸如“30歲不結婚違法”、“接吻空窗”、“累覺不愛”、“馬上有對象”……無一不散發著“缺愛”的憂桑。即使正在愛中的人們,也在王菲離婚后表示,不再相信愛情了。
愛情咋就這么難?
傷不起!85%單身男女春節被“逼婚”
以前是逼債,現在是逼婚!——2014年第一部情感類大戲,就是在各種“逼婚”與“反逼婚”大戰中展開的。
據調查,春節假期里,近85%的單身男女被逼婚或被父母提及結婚。不少捉急的父母親在春節里安排數場相親活動、還精心為兒女設計劇情式“偶遇”……
結果,子女們并不賞光,與父母展開各種“反逼婚攻防戰”,包括主動求加班、假裝有對象、找人代替、打死都保持沉默等等招數。有人針對愛“嘮叨”的父母設計了神回復,諸如“你從小就不讓我跟陌生人說話啊”;亦或是羅列排比反問句式,“念高中的時候準我談戀愛了嗎?那我念大學的時候你準我談戀愛了嗎?念研究生的時候呢?”在家長節節敗退回答“沒有”的時候,大吼一聲“我成女博士了您讓我嫁人?”
根據一項調查,80后通常是遭遇父母逼婚的主要年齡群。面對父母的逼婚,只有28.5%的女性和36.8%的男性會降低擇偶要求,趕緊找個對象。更多的人,則是想盡辦法躲著父母,包括有55.9%的男性和65.9%的女性。由此看來,“逼婚”效果真心不佳,而且逼迫之下的婚姻有愛么,答案因人而異。
已經35歲依然獨自漂在北京的小胡就面臨家人逼婚多年,為了趕快嫁出去,她注冊了交友網站會員,密集時,每周都要為自己至少安排三次相親。但是見了那么多人,依然沒有能夠得到一個開花結果的關系。用認識她的人所講,她現在的狀態有點兒被逼瘋了。
在春節這個人們神經異常敏感的時刻,百合網推出一則與“逼婚”相關的廣告,引起了網友的極大反感。廣告中,女主在被外婆追問多年“是否結婚”之后,終于發誓一定要結婚,為了外婆不再慢慢挑了,最終結婚愿望達成。網友“柴晉寧”在2月6日發起#萬人抵制百合網#的微博活動。該網友稱:百合網廣告嚴重傷害了已婚的和未婚的人,用陳舊的倫理道德綁架用戶,已達到禁止片級別,嚴重傷害了我們的心靈……截至2月10日17點,該條微博已經被轉發25447次,評論3807次。
不管怎么說,“逼婚”這個詞,在2014年一開篇算是徹底紅透了,足以引領一整年的愛情主旋律。
是什么阻擋了你的愛情?
沒有人生來就想“耍單”的,但茫茫人海中找到心目中的“另一半”真心不容易。無論愛情是有多么豐滿,都可能抵不過現實中的一絲骨感。
首先,物質水平就一個硬指標。去年初,某婚戀網站公布了一個戀愛起步價,就是指擇偶時對于對方月收入的起步標準,90、80、70后女性,對理想男友收入的最低要求為5000元。條件最苛刻的是北上深的女性,對未來男友月收入要求均超過8000元。不少人看了這個戀愛起步價后,都感到“壓力山大,仍需努力”!
收入其實還是起步價,很多單身男女還要考慮房子、車子。在北京做理發師的小莫表示,老家的小姑娘現在都要求男方在縣城里有套房子,才會進一步交往。
第二,阻擋愛情的還有可能是雙方的家庭。當初逼著子女趕快找對象的父母,有時就是拆散兒女姻緣的魁首。不少父母會以“我是為你好”等等理由拆散他們不滿意的戀情,據婚戀網站的調查顯示,有近八成受訪者稱父母會介入到自己的擇偶問題;而如果戀情被父母反對的話,會有35%的人會在勸說父母無果的情況下放棄。
在《咱們結婚吧》中,果然的媽媽就以“與桃子媽媽有過節”、桃子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和年齡太大等等理由堅決反對果然和桃子在一起。這個情節讓不少網友找到共鳴。
第三,還有艱苦卓絕的異地戀情。因學業、工作等分隔兩地的戀人們,在權衡了各種機會成本后,不少人選擇了放棄,盡管科技的進步足以讓雙方隨時交流精神愛情。
第四,好情人大多在夢里。女人們心中的王子要帥氣、多金,最重要的還要專一;男人們期望女友膚白、腿長,溫柔又獨立。可是,人世間哪有那么多男神女神,就算碰上一個,也多半是別人碗里的。一旦遇到一個更佳人選,無論怎么看都比擺在面前的好時,多半都要在內心掙扎掙扎。一旦沒把持住,就又要重新開始了。
其實真正攔住愛情的還是自己。真正的愛情很純粹,根本沒有利益、金錢、虛榮參雜其中;但現實中,天生具有憂患意識的人們往往考慮的不只是一份精神愛情,更多的是之后的未來。愛情本身很抽象,但是未來可能會有的婚姻關系卻十分具體。
但如果細想之下,當那些客觀因素成為雙方交往的阻礙時,或許自己可能根本就不那么深愛對方。生活中絕對不乏愛得死去活來的那種,之所以如此濃烈,也與遭遇到的阻礙正相關。
親愛的讀者,對于愛情的阻礙,本小節內容還僅僅是淺析而已,您的戀愛經歷中是否也曾遇到過種種阻撓,歡迎繼續補充。
社交網絡給愛情幫倒忙?
與無奈接受各種“逼婚”困擾的情況相反,社交媒體讓無數寂寞空虛冷的男人女人有了肉體與精神的寄托,尤其是在情人節那天。
根據英國《衛報》在去年情人節后的統計,在社交媒體上關于情人節的推文內容當中,30.5%是關于孤獨寂寞的感嘆,21.5%是在秀情人節的節目,4.5%的內容是對情人表示厭惡。其中這些發布內容的66%都是女性。
這是英國的情況;不過,鑒于不少國人也是把社交媒體當做了“曬幸福”的渠道,以及排遣生活中壓力的工具,可以預見,今年中國的情人節,恐怕也都是這些內容刷屏了。
社交媒體既可以讓人通過一個“點贊”舉動便拉近相互之間的聯系,也能輕易的結識陌生人,甚至展開一段更深層次的交流。通過“搖一搖”、“陌陌”,一長串和你自己一樣寂寞的陌生人便出現在手機屏幕上,即便被拒絕,也沒什么丟臉,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
然而,有調查顯示社交媒體是導致情侶分手的主因。據英國權威統計網站VoucherCodesPro 以1953名在過去2年內有過離婚或者與戀人分手經歷的成年男女為對象的調查顯示,受訪者分手的原因,超過半數以上都是因為社交媒體導致交往關系惡化;近4成受訪者表示前戀人利用SNS社交媒體出軌、認識了新戀人等。
通過SNS社交網絡相識并開始交往的受訪者當中,有近20%都是在不太了解對方的情況下開始與之交往,之后隨著長時間的接觸發現,彼此之間的交流話題并不多,加上對其他一些交往十分幸福的戀人產生了羨慕,導致最終對自己的戀愛感到非常的不滿。
回到我國來看,是否也存在著和英國相似的情況,目前還沒有找到相關的數據佐證。著名學者李銀河認為,“今天的社交網絡,很容易找到幾公里之內的異性,馬上就到手。這對愛情是種傷害。”而木子美也說,社交軟件讓“性變得唾手可得,愛隨之危機四伏。”
社交網絡,到底是給人們的交往打開了一扇窗,還是關上了一扇門?還真值得探討一番。
愛如飲水,冷暖自知!
每個人對愛的標準都有不同。
在有些人看來,男友每日親自送上愛心午餐到公司、女孩兒為男友親手制作食物、雙方互相聆聽對方的傾訴,這都是愛的表現;
有些人認為,對方肯送上貴重的禮物,才是心里有自己,才是愛;
有人認為,平淡、不張揚、卻細致入微的行動,比每天說“愛你一萬年”更有愛;
也有人認為,一起轟轟烈烈地笑著、悲傷著,才是真愛表現……
盡管,愛情在哲學、宗教、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等諸多領域激烈爭論了幾個世紀,但從沒有人能夠真正將它徹底看透,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不同的愛情模式。正如我們常說的那句話,“愛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都在心中權衡著自己的情感與未來。
其實,我們今天說愛之難,不是給您添堵,而是衷心的希望您,在2014年能收獲一份幸福。放開去愛吧!
這個情人節,你是捧著玫瑰去找情人,還是回家陪父母吃湯圓呢? (王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