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6 07:12:00 來源:新京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安徽農民可獲流轉信托土地7成增值收益
12月10日,一輛農用三輪車從宿州市埇橋區帝元現代農業門前駛過。10月,全國首單農地經營權流轉信托計劃落戶埇橋區,區政府把5400畝地委托中信信托,信托公司再委托帝元農業作為第三方運營土地。
中國首單農地經營權流轉信托計劃:經營權由金融信托公司管理;農企變身服務商;農民收益增加
困擾安徽宿州農業企業帝元農業近一年的融資困境最近終于被化解,解決方案是由中信信托推出的農地經營權流轉信托計劃,這也是全國首例。
改革開放后,農村土地流轉加快,由于農地經營權無法抵押、擔保,“三農”領域一直存在融資難題。金融信托公司介入,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而且增加了農民收益。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專家認為,這一政策信號,為土地流轉信托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路徑,但同時提醒,中國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工作仍未完成,制約了土地流轉信托大規模推廣。
目前中信信托正在資本市場上為帝元農業的現代養殖場、設施農業、生物質能源三大項目募集資金。
12月9日,安徽宿州埇橋區朱仙莊鎮朱廟村,村支書沈加亮向遠處畫了一大圈,“這些地都流轉出去了”。
沈加亮手指的方向,除了大片平整的土地,已建起一排現代化的大棚,還有一座透明的溫室建筑。
2年前,這片土地的經營權被流轉給帝元現代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帝元農業”),用以建設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園區。
帝元農業隨后遭遇融資難題。
今年10月,埇橋區政府嘗試以信托方式破題。該模式是將5400畝農地的經營權,重新委托給中信信托公司,讓其設計相關理財產品,融得資金后,“反哺”帝元農業。
吃螃蟹者:中信信托
中國首單農地流轉信托計劃落地宿州,農地經營權受托人中信信托決定將土地增值收益70%分給農民
10月初,埇橋區政府和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信信托”)簽了一份框架協議;10月10日,中信信托宣布,全國首單農地經營權流轉信托計劃誕生。
這一項目的信托期限為12年,試點地為安徽宿州埇橋區,可流轉面積達5400畝,據中信信托方面透露,遠期土地流轉項目計劃將覆蓋25000畝。
土地流轉信托,指以農村集體組織或農戶個人將農村土地使用權(包括農用地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以及宅基地使用權)作為信托財產,集中委托給信托公司經營管理,從而定期獲得信托收益。
“土地流轉并不是新生事物。”埇橋區現代農辦副主任李大務說,“但此前都是把地流轉給一些種糧大戶或農業企業,流轉給金融機構還是頭一次?!?/p>
埇橋區這5400畝土地在兩年前就流轉了出去。2011年,沈加亮代表村委會和村里450戶農民簽了協議,農民們將農地經營權集中委托給村委會。
隨后,如同擊鼓傳花,村委會再委托給鎮政府,鎮政府委托給區政府,區政府最后委托給帝元農業開發經營,農民們每年每畝地獲1000斤麥子的“地租”。
如今,農地的經營權從帝元農業轉給了中信信托,相當于換了一個“承包商”。而帝元農業,則從承包土地的企業變身為信托公司的服務商和項目運營商。
沈加亮不懂信托是怎么回事:“老百姓只關心每年的 地租 能不能準時到賬?!?/p>
中信信托給了農民們肯定的答復。中信信托將管理的農地經營權設計成信托產品,進行資本化運作,委托帝元農業經營管理。不僅保證每年每畝地1000斤麥子的“地租”,還決定將土地增值收益的70%分給農民。
在帝元農業總經理張啟民看來,中信信托的首單農地流轉信托,最直接的現實意義,是可破解農企的融資瓶頸。
農企籌錢四處碰壁
農村土地所有權歸村集體,銀行對農地經營權的抵押、擔保不認可,造成農企融資難。
12月9日,帝元農業公司溫控育苗大棚里一片生機盎然。兩個月前,這個農業企業還正在為沒錢發愁。
帝元農業成立于2011年12月,注冊資本2000萬元,是宿州市、埇橋區兩級政府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
張啟民介紹,規劃中的“帝元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園”,計劃投資10.5億元,流轉土地2.6萬畝,已經流轉的5400畝只是第一期。整個園區設計五大板塊,包括糧食豐產工程、規?;B殖、生物質能源等。
按最初設計,帝元農業先打造一個現代農業區示范園平臺,再“以商招商”,引入資本,建設后續項目。前期平臺搭建得很順利,但隨后的招商工作不如人意。
張啟民給新京報記者算了筆賬,帝元農業已投入7000萬,建了13個大棚,1個智能溫室,接下來要搞規?;B殖場、生物質能源等,“資金缺口約3個億”。
張啟民去了“工、農、中、建四大銀行”,但都吃閉門羹。張啟民提出,以農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業銀行答復,“項目不錯,但上級銀行目前還沒有這個政策,如果上級行放寬貸款政策,我們再合作”。
其他幾家銀行拒絕放貸的理由也基本一致。
“農企的農業用地沒有產權證明,因此不能抵押擔保,貸不到款。這是全國農企普遍的問題。”埇橋區現代農業辦公室主任助理蔣海濤說。
蔣海濤解釋,農村土地所有權歸村集體,能流轉的是經營權,而專業銀行機構目前對經營權的抵押、擔保并不認可,“因為經營權存在不穩定因素。比如,企業方面經營不善,流轉合同終止后,農戶將土地收回,而銀行則一無所獲,因此面臨巨大風險?!?/p>
宿州市金融辦有關人士稱,除了銀行,商業保險公司也大多不愿涉足這一領域,因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費低、賠付較多,財政補貼又不能及時足額到位。
為籌措資金,帝元農業曾召開股東大會,討論方法,例如引入風險投資,找大企業參股,或者增資擴股,但最后都因投資方擔心“風險太大”,而沒成功。
張啟民十分無奈:農業項目投資金額大,投資周期長,收益見效慢。“沒有5年,不要考慮利潤?!?/p>
農業企業的經營特質,加上土地經營權無法抵押、擔保融資,令帝元農業陷入了無錢可籌的困境。
土改先鋒再發力
2008年,胡錦濤視察安徽小崗村定調土改新方向,宿州埇橋區成為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村改革實驗區
在宿州,和帝元公司面臨類似困境的農企并不少見。
王民主的家庭農場從2011年開始,以每畝每年900元的價格租下1300多畝土地,進行良種繁殖和蔬菜生產。農場目前純利潤在每年40萬元以上。
最近,王民主想搞農家休閑旅游觀光園,創建自有品牌,但手頭缺錢,“沒有錢什么事也干不成”。更令他無奈的是,土地不能作抵押物,地上附屬物也沒辦法評估抵押。
融資難,導致土地流轉緩慢,效率低。
土地流轉出現在改革開放后。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進城務工者逐年增多,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悄然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民脫離農業、走出農村,有的農民把土地或轉讓或轉包或轉租給別人。
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國土地流轉量僅占承包地總量的1%-2%,90年代末達到4%左右,本世紀初,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浙江,則高達30%左右。
?。ㄓ浾?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