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3 17:16: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央廣網北京10月23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北京計劃2年推7萬套自住型商品房,售價比周邊低三成。
備受關注的"自住型商品房"政策終于浮出水面。23日多家媒體報道,北京市住建委22日表示,今年北京將推出2萬套自住型商品房,明年計劃推出5萬套左右,相關政策將于近日發布。
2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全國70個大中城市9月份住宅銷售價格統計數據,房價上漲的城市有69個,北京繼續領漲全國,新房和二手房漲幅分別高達20.6%和17.8%。這讓很多一線城市的剛需購房者和夾心層更加焦慮,這個時候,2年7萬套的"自住型商品房"給北京的購房者帶來了希望。這類"自住型商品房"的價格比周邊商品住房低30%左右,面向全市符合限購條件的家庭;購買這類住房后五年內不得上市,五年后上市收益的30%上交財政。
據介紹,北京市政府明確表示,今年年內的土地供應將以自住型住房項目為主,近期又推出了多塊配建自住型商品住房項目用地,房價在1萬至2.2萬元之間,年底前將形成2萬套左右供應。明年,自住型商品住房的供應還將大規模增加,計劃推出5萬套左右,并且在土地供應計劃中單列,優先供地,確保供應。隨著"自住型商品房"政策日漸明朗,這種限價房能不能遏制北京地區飛漲的房價?它和過去的經濟適用房的最大區別在哪?它對于緩解剛需購房者的需求能起到多大作用?買了這種房子5年后要賣,收益的30%要交給政府是否合理?這種政策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資深房地產專家韓世同發表評論。
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這7萬套能起到穩定房價的作用嗎?
韓世同:這個政策的解決方面和方向,比如說面對的是買不起商品房、又可能享受不了公租房這一部分的夾心層,我覺得作用和意義還是蠻大的,但現在無論是從命名到操作模式到它整個運作模式其實還要做比較細致的考量。
面對著居高不下的房價,這七萬套比周邊房價低三成的自住型商品住房能起到穩定房價的作用嗎?
韓世同:單靠這一個措施就要起到這樣的作用顯然寄希望過大,但可能是綜合性的深化改革包括長效機制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調整的方向和思路還是對的。公租房解決了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商品房又解決了一部分高收入者的住房問題,但中間這一大塊其實是沒有對應的供應住房產品的,所以還是需要在這方面加以研究,適時的解決夾心層的問題。
自住型商品住房就確定比周邊的定價要便宜30%,這個標準是怎么來的?
韓世同:早年我們的廉租房跟經適房都是參考了香港公屋和居屋而來的。這個恐怕還需要研究或者參考一些香港,他們在這方面有大概十幾、二十年的操作經驗。但是它的投資主體肯定就不可以由開發商來做,可能必須要委托一個公營的,非盈利的,香港是房委會,比如說國內有保障房、保障辦由他們來轉化成非盈利的公營機構,公益的這種機構來運作的話,它可以把它獲得的盈利補貼公租房的建設,香港叫做居屋養公屋這樣一個做法其實是可以成立的。它是由政府監管,給予免稅之類的優惠政策,所以便宜出三成的幅度是有依據、也有道理的。
買了之后5年內不能上市,5年內如果要賣的話收益的30%要交給政府,這一點爭議聲還是挺大的,怎么看?
韓世同:其實我們可以不叫它商品房,我們可以叫它安居房,就徹底跟商品房區分開了。購買時有優惠,銷售時如果獲利,得交回給政府一部分的收益也是合理的。這個收益不是給開發商的,供應機構把這個獲益再拿去貼補公租房的運營和開發,其實這樣子的話就非常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