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智匯鄭州"政策遇冷 市內僅15人成功
“智匯鄭州”是一個多方位的攬才工程,包含對兩院院士等頂尖人才的重金引入、“零門檻”落戶、對青年人才發放生活補貼以及青年人才首次購房補貼等政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孫煊哲
核心提示|去年11月23日,鄭州市政府正式發布“智匯鄭州”人才政策,其中的青年人才首次購房補貼政策頗受關注。新政規定,對符合條件的本科、碩士以及博士的購房補貼分別為2萬元、5萬元和10萬元。新政一出,立刻引起極大反響。然而5個多月以來,僅有15名大學生申請成功了購房補貼。究其原因,不少人覺得購房補貼設置的條件有些嚴苛,一些條件大多數畢業生滿足不了。于是有些專家建議相關部門,能否把政策門檻適當放寬些?
數據
新政實施5個月僅15人成功申報
“智匯鄭州”是一個多方位的攬才工程,包含對兩院院士等頂尖人才的重金引入、“零門檻”落戶、對青年人才發放生活補貼以及青年人才首次購房補貼等政策。
政策從今年1月2日起正式受理申報,凡2017年1月1日以后畢業,在鄭州市域內落戶并符合“智匯鄭州”人才政策規定條件的青年人才,均可按照落戶鄭州-參保滿3個月-申領生活補貼-購房-申領首次購房補貼的流程申領補貼。截至4月16日,青年人才落戶12566人,接近2017年全年落戶總和。
在人才生活補貼方面,截至目前,全市申報超過4408人,經過審核、公示等環節,現已發放青年人才生活補貼三批2962人次,累計發放補貼資金超過444.45萬元。
而與這些政策頗受歡迎不同的是,青年人才首次購房政策卻受到“冷遇”。記者了解到,截至5月7日,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人才服務窗口共受理符合購房補貼條件共15人(市內五區),跟其他政策效果相比,差距非常明顯。
探因
政策要求略嚴苛大學生望而卻步
造成購房補貼政策受到冷遇的原因,不少大學生表示,“條件有些嚴苛”。
記者了解到,在鄭州的青年人才首次購房補貼政策中,需要同時滿足多個條件:申請者必須是2017年1月1日之后畢業的,其中本科畢業生、研究生年齡應在35歲以下;本科生須是教育部等部委公布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以及世界大學排名前500位院校;須是在鄭州范圍內首次購房,此前在鄭州市范圍內沒有購房記錄,而且必須是在2017年11月23日之后完成購房網簽備案的……
這讓鄭州大學即將研究生畢業的璐璐不能理解。她家是新密的,幾年前家里以璐璐的名義在新密首付了一套房子,如今卻成為其在市區買房的“絆腳石”。因為新密屬于鄭州行政范圍內,因此璐璐算是在鄭州已經有房了,不屬于首次購房;此外,她也不滿足“在2017年11月23日之后購房”條件,即使把這套房賣了也不能享受5萬元的購房補貼。
事實上,在幾個條件中,本科生所畢業院校需是“雙一流”建設高校,也卡住了一大批學生。
“雙一流”指的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河南工業大學大四學生小李看來,這直接把他和同學們的希望統統澆滅,“因為河南符合‘雙一流’大學的只有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兩所高校,這意味著我省其他學校的畢業生都不能享受到青年人才購房補貼了,難道其他學校畢業的學生就不是‘人才’了?”
“雖然鄭大和河大符合‘雙一流’標準,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條件,能同時滿足所有條件的畢業生,應該更少了。”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生小張稱。
建議
申領條件能否放寬一些
作為一名“鄭州人才特使”,著名科學家施一公院士曾說過:“河南從來不缺人才。關鍵是河南如何把人才吸引回來,集聚人才。”
“雖然現在鄭州、洛陽等地,已經出臺一批人才政策。但和發達省份、先進城市相比,還有差距。”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建議,鄭州應該出臺系統的、更有利的人才政策。
“如果說近半年的時間,符合申領條件的僅僅十幾個人的話,那基本可以說這個政策吸引人才成效不明顯,略顯嚴苛,建議適當做出調整,加大力度,以利于更多學子留在鄭州。”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劉社說。
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人才服務窗口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會把青年人才關注度高的問題匯總,一部分給出解析方案,一部分向上級部門匯報,盡最大可能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