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榮耀 河南34名醫務人援非
《戰狼2》劇照,醫生和病人。
醫務工作者在中國援外醫療隊旗下莊嚴宣讀誓詞。
《戰狼2》劇照,吳京舉著國旗過戰區。
核心提示|最近一段時間,電影《戰狼2》的火熱引爆了國人對援非工作的關注。
本月底,河南又有34名醫務人員踏上征程,遠赴非洲。昨天,省衛生計生委專門為他們召開歡送會。今后,他們將在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進行為期1年的醫療援助。
電影里,吳京舉國旗經過戰區,戰爭雙方看到中國國旗紛紛停火。現實中,非洲諸國對中國的重視也是有目共睹的。有河南的援非人員稱,中國日益強大,讓他們在援非工作中,也更加揚眉吐氣。
再次出發
河南34名醫務人員赴非
“我們將牢記援外醫療光榮使命,不辜負祖國人民的重托……”8月23日,在省衛計委的會議室內,34名醫務工作者在中國援外醫療隊旗下莊嚴宣讀誓詞。
他們,分別是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20批醫療隊和中國援厄立特里亞第11批醫療隊。
兩支隊伍來自我省10個醫院(學校),全是業務精英,有“60后”,也有“80后”,涉及內、外、婦、兒科和針灸等多個專業類別。
援厄立特里亞醫療隊共有18名隊員,其中6人來自鄭大二附院。鄭大二附院副院長劉劍波被任命為隊長。劉劍波說,隊伍中,有的已經子孫滿堂,有的父母已逾八十,有的妻子已經臨近生產,有的本身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疾病,有的子女即將高考、中考,有的親人還躺在病床上……雖然困難很多,不舍很多,但他們都選擇了去履行援外醫療的光榮使命。
根據行程安排,這兩支援非醫療隊將于本月底出發趕赴受援國,開始執行為期1年的援外醫療任務。在援非期間,醫療隊除了在當地開展疾病治療外,還將培養受援醫院技術團隊、推進受援醫院重點專科建設和遠程醫療會診等創新援助項目,展示“民間大使”形象。
援非44年
定點支援3國,派出千余醫務人員
事實上,我省對非洲進行醫療援助并不是近幾年的事。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河南省自1973年開始,陸續承擔向埃塞俄比亞、贊比亞、厄立特里亞三個國家派遣醫療隊任務。
目前,我省援助非洲醫療工作已經走過了44年的光輝歷程。
“44年間,我省共派出了51批醫療隊、1035名隊員,他們先后為受援國群眾診治670多萬人次,開展各類手術4.5萬余次,培養當地醫務人員7800余名,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400多項,成功開展了巨大腫瘤摘除、斷肢再植等高難度手術。”省衛計委副主任闞全程說。
此外,在國家衛計委的安排部署下,省衛計委以援外醫療隊為依托,在埃塞俄比亞承建了“中國中醫中心”“中國創傷治療中心”“中國婦幼健康中心”,在贊比亞承建了“中贊腔鏡中心”等診療中心,建設了中贊、中埃遠程醫療會診系統,開展了赴厄立特里亞“光明行”活動,成功實施303例手術。
因工作出色,我省援非醫療隊中,先后有32個先進集體、180名先進個人受到受援國政府、國家衛計委和河南省的表彰,涌現出梅庚年、李潤民等一批先進典型。
歷史銘記
3名醫務工作者犧牲在非洲
其中,有3名醫務工作者因公殉職。
梅庚年是安陽專區人民醫院院長,是我省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首任隊長。年輕時,曾經跟著白求恩做過手術的他,很癡迷于公益援助事業。
1975年8月,埃塞俄比亞發生嚴重災情,梅庚年帶領醫療隊到該國災情嚴重的加木戈法省考察后,在返回途中,突然發生車禍,不幸以身殉職。埃塞俄比亞政府為梅庚年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他被譽為非洲的“中國白求恩”,當地一家居民兩代人堅持40多年為其守墓。
在國家衛計委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正在以梅庚年為原型,籌劃拍攝反映援非工作和生活的電影——《國家任務》。
唐秀榮來自河南中醫藥大學,作為醫療隊中的翻譯,她曾經兩次參加援非工作:1992年11月至1994年12月,參加中國援贊比亞第8批醫療隊;2001年,她再度申請,參加了中國援厄立特里亞第2批醫療隊。
不幸的是,2001年12月,因公外出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離世。
此外,同是來自河南中醫藥大學的陳雅琴,是中國援贊比亞第7批醫療隊隊員,援非期間,也因公殉職。
最大挑戰
兩大傳染病威脅著醫務人員的安全
電影《戰狼2》中,令人膽戰心驚的拉曼拉病毒,原型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疾病稱為埃博拉出血熱,1976年在非洲首次出現,其中一起疫情發生在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個村莊,因此得名。2014年,再次爆發疫情,主要在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幾內亞,3萬多人感染,死亡1萬多人。
“我是2014年到的贊比亞,當年,非洲的埃博拉疫情再次爆發。”省胸科醫院心肺功能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吳志紅說。她是中國援贊比亞第17批醫療隊隊員,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贊比亞進行醫療援助。
她記得很清楚,當年埃博拉疫情爆發時,中國對援非醫療隊員很關注,發放了很多防護裝備。幸運的是,疫情大多局限在東非,沒有大幅蔓延到贊比亞。
“厄立特里亞這個國家不是疫情主要爆發地,但有很多從疫情爆發地回國的人。”省腫瘤醫院普外科醫生蔣志強目前正在厄立特里亞,他說,當地對疑似人員進行嚴格隔離,妥善處置,所以,埃博拉病毒對人的威脅并不大。
相比埃博拉病毒,最讓他們頭痛的是瘧疾和艾滋病。
“這個地方的艾滋病感染率很高,但是,當地人做手術之前是不查這些傳染病的,所以每次做手術都得非常小心。”蔣志強說,他在那邊被燙傷一次,扎傷兩次,好在給病人查艾滋病都顯示是陰性。
除了艾滋病,更威脅援非醫療隊的還有瘧疾。省婦幼保健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呂志排今年5月31日剛從贊比亞回來。他告訴記者,在他們那一批28名援非醫療隊員中,有近一半的人都感染了瘧疾,其中,有一個同事回國后還在省傳染病醫院住了一個多月。
“艾滋病還能預防,可是瘧疾不能完全預防,畢竟管不了蚊子。”鄭大一附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張二偉說。
被逼發明
輸液器“轉身”為引流管
不過,對于這些醫生來說,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兇險還算不了什么大事,最難為他們的是手術條件的簡陋。
蔣志強說,他的專業主要是胃腸腫瘤,在國內手術時,經常使用吻合器,但是,在厄立特里亞,不僅沒有吻合器,連手術后的縫線也比較落后,同時引流管也沒有。
怎么辦?
于是,手術中,確實有病人需要引流管時,蔣志強就使用輸液器改造。
當然,援非醫療隊員的付出,當地人都看在眼里。
“畢竟援非工作也40多年了,當地人對我們都非常好,也很尊重。”張二偉說。
對于這一點,呂志排感觸很深。
“我們住的地方距當地居民很近,每次去買菜,當地人都會專門挑大的挑好的。”每到這時,呂志排都會感覺很溫暖。 (記者 李曉敏 文 平偉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