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后河南各級大醫院門診量井噴 鄉鎮衛生院跌落
節后來鄭大一附院看病的人很多
□記者李曉敏陳海峰實習生陳萌萌文記者吳國強攝影
核心提示|一天就診量突破3萬人,比平常的日門診量翻了一番。最近兩天,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這樣一組就診數據刷爆了朋友圈。昨天,記者了解到,事實上,除了鄭大一附院、省人民醫院這樣的省級醫院年后出現就診高峰外,縣級醫院、市級醫院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當然,和這些增長不協調的是,在我省大部分鄉鎮衛生院的日門診量,年后則出現了不小的跌落。
原因為何?
○某鄉鎮衛生院日門診量由平時的約130人次降至約90人次
2月8日,商丘市梁園區王樓鄉衛生院內,早上八點,醫院便正式接診了,八點多鐘,陸陸續續有人開始就診。
“這兩天人沒有平時多。”該衛生院一位工作人員說,從他們的統計看,2月6日、2月7日這兩天,每天的門診量也就是在90人次左右。而平時,他們衛生院的日門診量大約在130人次。
“原因不好說,可能老百姓普遍的心理是大醫院專業、大醫院好吧。”這位工作人員說。
67歲的王先生是王樓鄉人,昨天,在衛生院門口,記者遇見他時,他剛剛從衛生院取了一些感冒藥回家。
“過年了,孩子們都回來了,村里好幾個孩子都帶著爹媽去市里看病去了。”王先生說,他老伴經常頭暈,這次春節,兒子從鄭州回去后,非帶著母親去市醫院拍了片子,發現沒啥大問題才放心地走了。
“我這不就是感冒嗎?不用跑那么遠。”王先生說。
走訪中,記者也了解到,在鄉鎮衛生院看病的大多是老人。
“主要是老人比較重視報銷,在基層看病,報銷比例高,而很多年輕人不在乎錢,直接去縣里或市里了。”這位工作人員說,其實,只相信大醫院是很多人的一個認識誤區,因為,基層醫院的醫生每年都會進修、學習、考試,很多常見病,他們完全可以解決,沒必要去大醫院。
○縣、市、省級醫院春節后門診量不同程度地增加
2月8日上午9點多,記者來到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大廳,大廳內人滿為患,在掛號處還有人因插隊而發生爭吵,各個電梯門口均站滿了人,有時要等上好幾撥才能上去。
據該院掛號處工作人員介紹,近幾天門診量很大,以往他們中午有2個小時的吃飯休息時間,現在只有20分鐘的吃飯時間,甚至連去衛生間的時間都沒有了。數據顯示,2月6日這一天,該院的門診量約為7000多人次,2月7日則為6000多人次,和平時相比,增加約2000人次。
商丘市第四人民醫院,前身是原來的商丘縣人民醫院,昨天,該院中西醫結合皮膚科門診部主任李清峰告訴記者,從大年初三后門診量就開始明顯增加,其中2月6日該院的門診量為1480人,2月7日門診量為1271人。而在平時,他們醫院的門診量也就是在700人次左右。
在鄭州人民醫院內,情況類似。該院相關負責人介紹,2月6日這一天,該院的門診量約4000人次,比平時增加了約30%。
來自省人民醫院的統計也顯示,2月6日這一天,該院的門診量在一萬多人次,比平時有明顯增加。
增幅最大的要數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該院副院長劉章鎖說,每周的周一是一周中就診最多的一天,而每年春節后的第一個周一,則是一年中就診人數最多的一天,2月6日是周一,這一天,該院三個院區總的就診人次是30334,其中,單是河醫院區就在25000多人次。而在平時,鄭大一附院三個院區的就診人次約在
15000。
○為父母體檢、就醫習慣、節日病等成為節后大醫院門診量井噴的主因
為什么春節后的病人會猛增?
在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掛號處,記者遇到前來給父母做體檢的劉女士,她說,自己來自商丘市睢陽區的路河鄉,平時自己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新年幫父母檢查一下身體,算是表表孝心,這樣再次離家心里也放心。
“每年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就診數都會增加不少,主要是常年在外打工子女回家,給父母、孩子檢查身體的和外出打工者臨走檢查身體的較多。”該工作人員說。
在鄭大一附院眼科候診區,45歲的劉女士一邊等待,一邊和14歲的兒子在聊天。“幾個月前,他總是說自己眼睛里有個小蚊子在飛,但因為功課緊,一直沒時間來,這不,趁著還沒開學,趕快帶他來檢查下。”劉女士說。
“這幾天就診的人中,學生是一個重要部分。”鄭大一附院門診護士長說,除此以外,門診人群中還有一些是年前化療、放療結束的病人,節日一過返院的,還有一些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
除了這些,因為過年飲食無度導致的消化道疾病病人也明顯增加。我們醫院消化科70張病床,過年期間只有30個病人,這兩天一下子增加到110個。”鄭州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說。
除此以外,劉章鎖還提到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老百姓的就醫習慣問題。
“比如,很多需要擇期手術的病人,他們不會選擇在春節前做,非等到過完節來,而這也造成了門診病人的增加。”劉章鎖說,從往年的情況看,這種高峰還會持續幾天,等到正月十五過后,隨著學生開學、打工人員離鄉等,這種高峰會很快趨于緩和。
○我省規劃6年內為基層培養20680名醫生加強分級診療
不過,在走訪中,記者也發現,在眾多醫院井噴的就診人群中,的確有一些疾病完全可以在基層看的,卻非要擠到大醫院看的情況存在。
“我就是對我們那的醫院不放心,所以帶我媽來鄭州,找個專家看看,心里放心。”在鄭大一附院神經內科候診室,41歲的張女士說。
“老百姓對基層醫院醫療技術不信任,是造成分級診療不能順利實現的一個重要原因。”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位已經退休的老院長說。
不過,對于這個問題,省衛生計生委早已注意到。
在近日公布的《河南省“十三五”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規劃》就提到,未來幾年內,我省將采取引進培養、在職培訓和幫扶支援3種基本途徑,利用6年時間,實施醫學院校畢業生特招、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基層骨干醫師培訓、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基層衛生人才在職學歷提升、住院(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幫扶、“紅會送醫”計劃,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引進培養衛生人才20680名、培訓在職人員60500名。
除此以外,規劃還提到,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達到3.5人以上,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力爭實現每個家庭擁有1名合格的簽約醫生。原則上按照每千戶籍人口1—1.2名的標準配備鄉村醫生。每所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鄉村醫生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