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四橋一路”大修 夜間施工工期38天
□記者李一川田園文吳國強攝影
核心提示丨四橋一路是鄭州當之無愧的“主動脈”。這條路承載了城市的歷史記憶,見證著鄭州的交通變遷,它的修復整治更牽動著市民的神經。
昨日,鄭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發布消息稱:自2016年5月23日22時起,河醫立交橋、金水路高架和紫荊山立交橋的橋面瀝青層進行更新施工(均不含地面一層),計劃工期38天。這條消息,除了是條路況提醒信息外,還勾起了不少人對“四橋一路”的記憶。
消息 鄭州“四橋一路”大修,工期38天
昨日早高峰,金水路高架依舊車水馬龍,車流緩慢。
“這條路就相當于鄭州的‘長安街’。橋面上稍有磕碰或剮蹭,就會堵成一鍋粥。”鄭州市交警一大隊民警孟繁勇說。七八年前,他們隊就開始在上橋匝道處僅保留一個上橋口來保障環島的通行。同時,在中州大道和京廣鐵路橋下兩個咽喉部位進行東分西限以保障“四橋一路”的暢通。同時,還成立保通中隊專門疏導“四橋一路”的交通。
此次路面復澆,交警一大隊除了做相應預案,還提早向社會發布了交通提醒:自5月23日開始,每晚河醫立交橋、紫荊山立交橋以及兩座立交之間的金水路高架封閉施工,過往車輛只能從地面一層通過。
據悉,本次橋面瀝青更新全部采用夜間施工,施工時間為每晚10點至次日6點,白天恢復正常通行,工期38天。
“此次施工因都在晚上進行,不會對交通造成較大影響。”孟繁勇解釋說。
演變 多年來,它都是城市的“主動脈”
“1995年的一天,我家剛買了一輛摩托車,我先生帶著我在金水路紫荊山立交橋的二層環島檢閱般地繞行三圈。后來,只要外地親朋來鄭州,四橋一路都是必去的。”省直機關單位退休職工孫莉告訴大河報記者。
四橋一路對鄭州當時交通的改變是巨大的,即使在1996年,從西開發區驅車走四橋一路到市內的老飛機場,全程也就半個多小時,解堵作用突出。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鄭州車輛增長迅猛,紫荊山立交橋的“環島”開始出現死結,橋面因僅有單向雙車道經常出現“腸梗阻”。一有剮蹭,整條路就“斷流”。
鄭州交警支隊科研所數據顯示:2013年金水路早高峰的車流量為4600輛左右,而2016年車流量已達5100輛左右,依然在全市車流量道路中排名第二(僅次于中州大道),是當之無愧的城市“大動脈”。
多年來,這座橋也在悄然變化。“1994年開通時,上面裝了各式彩色燈泡,2000年時換成了LED燈,2006年時換成了投光燈,橋上的景觀燈越來越節能環保。”鄭州市燈飾與照明管理處總工李凱說。
在2015年3月,“四橋一路”上有11根橋墩被發現有裂紋,隨后大石橋開始加固施工。這一整修,就是9個月。緊接著,就是即將開始的橋面施工……
揭秘 橋面設計年限30年,預計暫不會拓寬
“四橋一路”忽然大修,是否已超期服役?昨日,記者聯系到在20多年前曾參與設計四橋一路,現任河南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馬炅,向大家揭秘了四橋一路的歷史。
馬炅說,在上個世紀90年代,金水路就已經是鄭州最擁堵的道路。尤其是紫荊山環島,一般情況下需要半個多小時甚至一個小時才能通過。為了緩解擁堵,鄭州市決定修建四橋一路,其位置相當于鄭州市區的“內環線”。
“1994年,設計和修建四橋一路時,設計年限是橋梁30年交通量,道路20年交通量。”馬炅說,之前,金水路地面已經進行多次修葺,橋梁的使用期已經超過20年,尚處于使用年限,但由于金水路的車流量遠遠超過預期,橋梁在使用一段時間后進行整修也是正常的。
橋面設計年限到了以后,四橋一路是否需要再次拓寬或者改造?馬炅認為,從功能來看,四橋一路暫時還能夠使用下去,但需要對兩端的道路進行“準快速化”。事實上,在鄭州市的規劃里,四橋一路的西端接金水路西延,東端是準快速化東延到中州大道。當金水路成為一條準快速路時,基本可以滿足通行。
他預計,金水路暫時不會進行拆除重建或者拓寬升級,因為金水路是鄭州市的商業中心路段,要求低車速、連通性。而在遠期,隨著商業中心的變遷,拓寬金水路或者降低金水路的等級都是有可能的。
追憶“四橋一路”的建設創造了“鄭州速度”
上世紀90年代初,二七廣場旁各大百貨商場競相搞促銷活動,經常引發二七廣場及周圍區域擁堵。
省機械廳退休職工趙國洲回憶說,因為鐵路分割城區,當時連接東西城區的金水路差不多承載著三分之一的車流,經常擁堵。
現任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執法監察總隊總隊長的林涵碧曾撰述說,其實,早在1986年鄭州市就提出興建立交橋的設想,幾屆市政府都曾多方努力,甚至組織有關部門先后拿出了36個規劃設計方案,終因資金、選址以及設計方案等問題擱淺。1994年1月14日,時任河南省委書記李長春同志到鄭州市現場辦公,明確提出:規劃建設大鄭州,城市交通急需立交化。在現實困難面前,鄭州市幾大班子的領導最終形成共識,決定建設四橋一路。
1994年6月10日,工程開工。1994年12月30日,“四橋一路”飛跨金水路。180天,創造了“鄭州速度”。
據了解,當時四橋一路總花費3.7億,幾近當時鄭州一年財政收入。為籌措資金,當時鄭州除了向銀行貸款外,還采取了“貸款建橋,收費還”的方式,從1994年起到1997年底,凡掛“河南01”和“河南31”牌照的機動車輛都按規定繳納過橋費,每車每年1200元。
分析 解堵不能只靠“高架”
“可以預見的是,地鐵2號線、5號環線開通后,金水路的壓力會大大減輕。”馬炅表示。
他認為,想要解決市內交通擁堵不能單靠建高架,還要形成綜合立體路網。“如果高架不能連成網絡、連成片,只能導致修建好的高架壓力越來越大。”
“其實,想要緩解城市交通壓力,除了有完善的快速通道路網、地下及地上公共交通,還得靠綜合聯動管理。”他表示,路網方面,應建設以快速通道為骨干、主干道為路網、支路為輔干道的綜合立體交通。
“一條地鐵可以緩解10%的交通壓力,如果地鐵網絡建成,可以很大程度緩解地面交通壓力。”他認為,城市交通更重要還是要靠公共交通,比如,鄭州市已經初步規劃了地鐵或輕軌線路,到新鄭、滎陽、新密、上街等,都規劃了輕軌或地鐵。
小資料
四橋一路位于鄭州市金水路,由河醫立交橋(金水路-建設東路-大學北路-棉紡東路立交橋)、大石橋(金水路-南陽路-銘功路立交橋)、新通橋(金水路-文化路-二七路立交橋)、紫荊山立交橋(金水路-人民路-花園路-紫荊山路立交橋)四座立交橋與金水路高架快速路(南陽路至文化路)構成。1994年12月建成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