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明天舉行 亮點逐個看
本報訊 丙申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將于明天,即農歷三月初三,在黃帝故里隆重舉行。目前,大典籌備工作已就緒。昨日上午,大典組委員會舉辦第二次新聞發布會,市政協主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組委會常務副主任王璋通報相關情況。鄭州晚報記者 李愛琴
大典4月9日舉辦
許嘉璐擔任主拜人
丙申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沿用“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主題。
大典主拜人由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先生擔任,主司儀由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林軍擔任,河南省政協主席葉冬松致歡迎辭。屆時,將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以及國內社會各界來賓近萬人齊聚祖根圣地、共拜人文始祖。
根據國務院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登記,大典儀程共九項,分別是“盛世禮炮、敬獻花籃、凈手上香、行施拜禮、恭讀拜文、高唱頌歌、樂舞敬拜、祈福中華、天地人和”。按照慣例,“敬獻花籃”人員為:國家領導人、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大典主辦單位負責人、承辦單位負責人等;“凈手上香”人員為:臺港澳政要、臺港澳知名人士等;“祈福中華”人員為: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代表,文化、教育、科技、工商等各界知名人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英模人物、群眾代表,以及為鄭州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有關人士等。
中央電視臺將安排
3個頻道報道大典
今年的大典,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中央電視臺將繼續安排綜合頻道、中文國際頻道、新聞頻道3個頻道對大典進行宣傳報道,將分別播出大典新聞、消息或快訊。另外,河南衛視、鄭州電視臺等將對大典進行全程直播,人民網、新華網、騰訊網、新浪網、鳳凰網等多家重點網站直播或重點推介拜祖大典。
另外,騰訊網已經開通拜祖大典官方微博、微信客戶端,開發了禮拜黃帝的手機APP,增強網上全民參與拜祖的互動性、便捷性。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將攜手海內外50家華語電臺進行拜祖大典國際廣播大聯播,并翻譯成46種語言向全世界進行轉播。屆時,共有電臺、電視臺、網絡、報紙等百余家各類媒體對拜祖大典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宣傳報道。
目前,大典的組織、接待、交通、安保等各項工作已經準備到位,嘉賓陸續報到。今天上午將進行大典彩排。
丙申年拜祖大典亮點提前看
大典嘉賓更加廣泛
近年來,隨著拜祖大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每年大典都吸引全球億萬華人高度矚目,華夏兒女紛紛回歸故里,尋根拜祖。
今年大典嘉賓在地域上涵蓋世界五大洲30余個國家和地區,體現了全球華人在中華民族“拜祖圣地,精神家園”的大團聚。
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嘉賓訪談環節,著名作家二月河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深入淺出的語言為觀眾生動鮮活地解讀黃帝文化。
外場表演上,由先后參加了雅典奧運會、北京奧運會、南京青奧會等重要活動演出,應邀到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表演過的塔溝武校表演團舞動中華民族圖騰崇拜和精神象征的九條巨龍,同時還有數百名演員手持不同姓氏旗幟,組成大氣磅礴的中華姓氏旗陣,突出根親文化,歡迎五湖四海龍的傳人回家拜祖。
系列活動更加精彩
拜祖大典期間,將開展系列活動,與投洽會、“老家河南”文化活動周進行互動,擴大影響。
以“開放、創新、綠色、共享”為主題的第十屆中國(河南)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繼續與拜祖大典同期舉辦,屆時兩萬多名世界各地客商云集鄭州,其中將有近兩千名重要客商出席大典。
大典期間,遴選出交響合唱《朝陽溝》、話劇《紅旗渠》、豫劇《花木蘭》三臺劇目進行展演,讓嘉賓感受到中原文化的無窮魅力。
本屆黃帝文化論壇將主題定為“黃帝文化與全面小康社會”,百名著名專家學者參加,為觀眾奉獻一場精神文化的盛宴。
在全國政協書畫室指導下,由河南省政協主辦,鄭州市政協、河南省政協書畫院承辦的海內外華人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將展出由王威、李自強等藝術名家以及海內外華人書畫名家精心創作的160余幅書畫精品。
大典期間將有一系列優秀電影、微電影作品在鄭州展映。
世界華人更加關注
隨著拜祖大典連年成功舉辦,海外華人紛紛自發在當地舉辦“同拜黃帝活動”。“同拜黃帝活動”均采用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統一的主題“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采用拜祖大典的主要儀程,統一使用黃帝故里黃帝像和其他文化標識、禮制元素。
目前,美國舊金山華人社團已于3月27日在當地舉辦海外炎黃子孫同拜黃帝活動。
今年,臺灣仍將在三月三于中山堂廣場舉辦盛大的拜軒轅黃帝大典,香港、澳門同胞也在積極醞釀舉辦黃帝拜祖大典活動。英國、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社團也已組團參加今年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并重點學習大典典禮規制,計劃將來在當地舉辦“同拜黃帝活動”。
群眾參與更加方便
大典典禮現場廣泛邀請近萬名各界群眾代表參加。同時,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個平臺對大典進行全程直播,開通專題網站、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等多種渠道發布大典相關信息,制作網絡拜祖平臺和拜祖游戲等吸引青少年參與拜祖。同時舉辦中原福塔三月三文化民俗廟會、民間工藝美術及特色美食展銷等活動,使群眾能夠親身參與其中,更好地感受和體驗傳統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