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夏炎:文藝創新需要與“互聯網+”相結合
朱夏炎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分組會議上發言
映象網快訊(大象融媒·映象網特派北京記者 阮海峰 何葉 王寬 駱瓊/文 段晉哲/圖)3月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河南代表團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朱夏炎結合政府工作報告,就媒體融合、文化產業發展等話題現場發言。
“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實事求是,簡潔明晰。關于去年的成績,政府工作報告點到為止,只說重點;而關于去年的不足,毫不留情,直接點到具體的事兒上,比如天津爆炸事件,這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表現。”朱夏炎說,報告通篇貫徹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主導思想,他很贊成這個報告。
朱夏炎說,9年前,我曾在全國人代會上提出,要高度重視互聯網。8年前,我在全國人代會上提出,要重視互聯網的建設和運用,抓住了網絡的現在,就把握住了文化的未來。5年前,在全國人代會上我又提出,互聯網是重要的新興輿論陣地,要‘虛實結合’管好互聯網,把網上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管理,切實治理互聯網亂象。
“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組會議上指出,要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座談會;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又視察三大央媒并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提出了48字要求。”朱夏炎說,這都說明,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
談起供給側改革,朱夏炎認為:一要有效,二要精準。
“目前,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社會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矛盾。”他舉例說,一到春節,很多城市就成了空城,本地人都走了,外地人又不來。為什么?因為城市的供給能力不足,特別是文化供給嚴重不足,這種文化需求在很多城市得不到滿足。
在發言中朱夏炎還向全國人大代表、省長謝伏瞻現場請教了一個問題。
“我注意到,在‘十三五’規劃中,中央已經明確提出,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說到此時,朱夏炎向在座的謝伏瞻省長請教,“謝省長,您是經濟大家又是統計學大家,我有個問題一直不是太明白:在整個GDP中占到多少份額,才算是支柱性產業?”
隨后謝伏瞻給出了答案:沒有明確的定義,但一般都在4%以上。像有的省份,達到5%、6%。
朱夏炎表示, 2014年我國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為3.76%,2015年我國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大概接近4%,而美國是31%左右,日本是20%左右,歐洲平均在10%~15%之間,韓國也高于15%,我國與這些國家差距巨大。
“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文化改革、文化發展、文化產業的提法,需要補充新內容。”朱夏炎建議,比如文藝創新、文藝和互聯網+的結合、云和大數據等,政府工作報告中應該更具體些,這樣才能更有效、更精準,使我國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