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2 08:34:00 來源:證券時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導讀:之所以說創業板市場的投資者會對技術圖形非常敏感,是因為創業板現在已經進入一個博傻的階段。半年報創業板指數的凈利潤增速不足9%,整體板塊的增速更是只有不到3%,而指數的估值則高達55倍市盈率。當數據不斷警示市場風險的時候,投資者自然就不會把主要的觀察點放在基本面上。所以,趨勢的好壞對這個敏感的市場來說,就變得至關重要。
周三,創業板指數大跌3.39%,從技術圖形上看,進入到了一個關鍵的時點。如果周四和周五的創業板市場不能夠像以前幾次一樣較大幅度反彈,則投資者的信心會很快消逝。
之所以說創業板市場的投資者會對技術圖形非常敏感,是因為創業板現在已經進入一個博傻的階段。半年報創業板指數的凈利潤增速不足9%,整體板塊的增速更是只有不到3%,而指數的估值則高達55倍市盈率。當數據不斷警示市場風險的時候,投資者自然就不會把主要的觀察點放在基本面上。所以,趨勢的好壞對這個敏感的市場來說,就變得至關重要。
相較之下,主板、特別是藍籌板塊能夠在光大烏龍指事件的陰霾中迅速走起來,則和投資者的不同期待有關。由于藍籌股的估值只有創業板的幾分之一,持有這類資產的投資者所看重的多半是資產的內在價值。在這時候,指數的趨勢好壞或者技術形態對他們并不十分重要,而便宜的價格更可以作為他們增持的理由:如果買入一個資產的原因是這個資產的內在價值高于買入價格,那么越跌越買必然會成為大多數投資者的選擇。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許多藍籌股的內在價值,同小公司與創業板一起,受到房地產市場的嚴重影響。前車之鑒來自于2007年的美國市場。
彼時,美國股市平均市盈率只有18倍,并不算高,而凈資產回報率則迭創新高。僅從表面來看,這是一個完美的市場:估值不高,基本面夠好。但是表象的內在驅動力,實際上來自于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空前繁榮,而當時房地產價格和年租金的比值已經超過30倍(30倍市盈率在美國市場是一個非常高的估值水平,歷史上不論股票還是房地產,美國市場很少能持續性地超過這一水平)。結果,當房地產市場下挫、結構化產品崩盤的時候,18倍的市盈率也難以阻擋市場的泥沙俱下。
有點使人安心的是,盡管中國當前的房地產價格和年租金比值甚至高于50倍,但它對宏觀經濟造成的影響也許不會有美國2008年嚴重,原因有很多:中國的個人貸款者首付比例很高,同時個人破產法缺位,導致在房價下跌50%以內的時候,他們很難大面積違約;中國的金融機構幾乎沒有買多少房地產相關的結構化產品,反而是高凈值人群購買了很多信托產品;中國的經濟水平更低、增長速度更快,同時中國政府對經濟的把控能力也更強。
但是,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不代表對單個行業的影響。A股市場有一些和地產、地方土地財政高相關的公司(后者更隱蔽,但是同樣重要),現在的估值并不便宜、甚至非常昂貴。如果房地產大潮退去,將有不少投資陷阱會涌現。對此,投資者必須格外小心。
(作者 陳嘉禾 信達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