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6 10:38:00 來源:京華時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設想一下,晨練的時候,夾克內置的MP3帶給你美妙的音樂,鞋子會計算你的步數和消耗的能量,只需一個口令就能控制眼鏡去拍攝你看到的一切……不用幻想,智能可穿戴設備可以帶你給這樣的體驗。然而就在可穿戴設備異軍突起之時,外界也有人稱其噱頭有余,實用性不足。那么,到底可穿戴式設備只是個炫酷的雞肋,還是移動互聯網軟硬件結合的典范?
□問世
谷歌眼鏡引領潮流
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的出現是從谷歌開始的。去年4月,GoogleGlass發布,作為集智能手機、導航、相機等功能為一體的便攜式設備,其重量僅為幾盎司。用戶通過語音指令來進行操作,眼鏡也內置了微型攝像頭以及頭戴式顯示系統,通過它可將數據投射到用戶右眼上方的小屏幕上。它具有和智能手機一樣的功能,可以通過聲音控制拍照、視頻通話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網沖浪、處理文字信息和電子郵件等。
自此之后,能打電話的手套、能給手機充電的鞋子、能更新狀態的褲子、能收發短消息的內衣……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層出不窮。
去年,耐克發布兩款智能運動鞋,兩者均融合了NikeForceSensor感應技術,將使用者的運動數據通過無線數據傳輸發送到用戶的移動設備中,并通過展示功能在社交網絡平臺上實現分享。
□發燒
穿戴設備遍地開花
今年2月份蘋果亮出可穿戴式殺手锏——iWatch手表,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該設備支持Retina觸摸屏,擁有Facetime、WiFi、藍牙、Airplay等功能,內置的iOS系統能將其與任何iOS設備進行對接。
今年3月,谷歌推出“會說話的概念鞋”,當傳感器收集了鞋子的運動信息后會發出語音評論。同時智能鞋也可以與手機應用進行連接,將運動狀態通過手機在用戶綁定的Google個人頁面實時上傳。
目前,索尼公司已經研發出SmartWatch第二代產品,這次索尼公司為其加入了NFC功能。電腦廠商宏碁近日也確認,該公司將于2014年發布可穿戴式電子產品。
除了國外巨頭廠商,眾多國內廠商也紛紛投入到可穿戴產品的大軍中。在國內,盛大近期推出了GEAK智能手表和GEAK魔戒,百度推出“咕咚”健康手環,百度研發的類似谷歌眼鏡的百度Eye也在內測中。8月8日,映趣科技經過兩年時間研發的inWatch系列智能腕表上市。9月4日,三星發布一款新的Galaxy智能手表。連小米也準備推出“智能鞋”產品,華為也已經在布局可穿戴式智能設備。
除了正規廠商研發的智能可穿戴式設備之外,深圳華強北的山寨廠商也在仿造大公司做可穿戴式設備,大批的智能手表也已經上市。
□現狀
大量可穿戴設備如雞肋
就在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如火如荼之時,試戴了這些設備的用戶卻開始吐槽,現在的一些可穿戴設備,看似炫酷,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往往存在著很多問題。業內也有專家開始給可穿戴式智能設備潑冷水降溫。
用戶崔先生買了Jawbone UP2智能手環,該產品主要功能是記錄用戶的運動數據,也就是記步功能。而在實際使用中,崔先生發現其數據往往記錄得并不準確。“站在原地不動,然后有規律地前后甩動手臂,手環也會誤識別為用戶在走動,記錄到行走數據中去。”
而對于智能手表,像日前盛大發布的GEAK智能手表,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實現一些跑步計算、導航、遙控拍照等服務,事實上這些應用服務在智能手機上都能夠實現,卻又無法代替手機,實在就是雞肋。在業內專家看來,盛大的智能手表更像是一個縮小版的iPodtouch,毫無創新可言。
另外,也有用戶吐槽智能手表的電池續航能力差,只能堅持兩天左右。“一塊手表,用兩天就得充電一次,而且功能只是照搬了部分手機,試戴了幾天,新鮮勁頭過了,我就扔家里了。”一位購買了智能手表的用戶表示。
就連谷歌最近也已經發布消息表示,將會推遲可穿戴計算設備谷歌眼鏡的上市時間到2014年。因為谷歌眼鏡開放了一批試用后發現了很多問題。
資深互聯網人士洪波表示,目前大多數可穿戴設備面向人群還是比較小眾,能提供的增值功能也不太多。“如果手機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還有多少消費者愿意另花這筆錢,而且這筆錢還不少,是一個疑問。”
“我也使用過很多智能穿戴設備,光手環就試用過10個以上,以及谷歌眼鏡。在使用這些設備之前抱著很大好奇心,然而仔細研究過后,對實際的體驗效果比較失望。”8月14日,在2013互聯網大會中,小米科技CEO雷軍表示,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整個產業鏈還未真正成熟,真正大規模使用還要假以時日。
□市場
需求終究會創造價值
即使可穿戴式設備目前不夠成熟,但這似乎并不影響人們對它未來的看好。因為科技領域中,只要用戶需求存在,技術根本不是問題,只是時間問題。
可穿戴式設備應當具備最重要的兩個特點:一是可長期穿戴,二是智能化。換句話說,可穿戴式設備必須是延續性地穿戴在人體上,并能夠帶來增強用戶體驗的效果。這種設備需要有先進的電路系統,無線聯網并且起碼具有一個低水平的獨立處理能力。
一位創業者說,21年前他曾做過一個課題——心臟病的猝死及預知。臨床研究顯示,患者心臟病發作前,身體會有一些特殊特征的信號。有了可穿戴設備時刻進行監聽,就可利用已經積累了幾十萬、幾百萬的大數據抓到這個特征,提前預警。
如果能夠通過設備完成身體各項生理指標的采集,并將數據發送給醫生,有醫生判斷身體健康狀況并據此給出醫療建議。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公共資源,還可以做到共享。比如海南的病人,可以在北京的醫院得到確診。
分析師認為,伴隨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實時的數據在幫助決策的過程中變得越發重要,這令可穿戴設備的需求激增。無論是用于社交還是保健,可穿戴設備的觸角也在廣闊延伸。伴隨各類可穿戴設備的綜合應用,可穿戴設備的應用領域也將從外置的智能手表、眼鏡、鞋子逐漸進入人體內部,如智能隱形眼鏡、PH膠囊等就將為人體醫療保健作出貢獻。
果殼CEO顧曉斌強調,可穿戴式設備讓人最興奮的仍是傳感器設備帶來的數據。“比如GEAKWatch安裝了12種傳感器,能實現睡眠、心跳、體溫和血壓監測,同時具有全球定位、重力感應、地磁感應等功能,未來用戶只需將數據備份到云端,就能建立一個新的價值鏈和生態。”
□未來
或將引領一個時代
映趣科技聯合創始人李昂表示,對中國的可穿戴設備市場相對看好,可穿戴設備以后將代替手機市場,這只是技術和時間的問題。他說:“就像智能手機代替功能機一樣,這是一個時代的發展趨勢,應該是包括手表、眼鏡等多個可穿戴設備一起綜合實現的功能來代替手機,這要經過一個很長的時間。”
互聯網分析人士李忠存指出,未來一至兩年內,那些“反對”可穿戴式計算設備的言論便會消失。因為適合普通消費者的可穿戴式設備將無處不在,并受到大家的青睞。首先,可穿戴式設備適合各行業人群。警察頭戴藏有攝像頭的頭盔,醫生戴谷歌眼鏡;其次,可穿戴式設備可幫助諸如盲人、聾啞人等殘障人士更加方便地生活;第三,職業運動員熱衷健康、健身相關的可穿戴設備;第四,技術愛好者、技術行業從業人員,將成為這種新興設備的早期使用者。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歡,可穿戴計算技術都會不可避免地并且正在到來。
雖然可穿戴式設備目前還不成熟,但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用戶有需求,有利可圖就會有人繼續嘗試,有“錢”景,還怕沒人干嗎?
今年年初,市場調研機構ABIResearch報告稱,可穿戴設備市場在接下來5年將創造5億臺銷量。今年5月,瑞士信貸發表報告預測稱,在蘋果和Google拉動下,未來兩三年,可穿戴技術市場規模將由目前的30億-50億美元增長至300億-5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