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7 09:15:00 來源:法制晚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包裝”暑期實習履歷 大學生網上求購 “皮包公司”專賣證明 還提供“座機回訪”
花200元 就能買“實習證明”
記者在調查
再過幾天,各大高校就將陸續開學。許多學校要求學生暑期實踐并開具實習證明。網上也出現售賣實習證明的業務。記者一家聲稱在清華大學校內的公司,一張實習證明開價200元,并且能蓋公司公章,還能提供“電話回訪”,需加收200元。
記者調查發現,該公司實為“皮包公司”,專為學生開實習證明,以收取費用盈利。而這個暑假,已經有十幾個學生辦過。而辦理的學生大都是為了“交差”或者“豐富”自己的工作經歷。
發現
為求“體面”
大學生網購實習證明
學機電工程專業的小劉,開學即將上大三。看到今年就業形勢嚴峻,他在暑假里找了幾份兼職。由于專業性強,沒能找到對口實習單位,小劉只找了餐廳服務員、發傳單等兼職工作,但他覺得并不“體面”。
眼看著就要開學了,小劉在網上看到,一些網店能辦“實習證明”,對方還承諾能辦理與專業相關的大單位的實習證明,收費為400元。“找個好實習單位積累經驗又顯得很重要,雖然得花錢買,但對以后找工作有幫助。”
調查
辦什么
打“中國日報”幌子 稱可辦實習證明
根據小劉提供的線索,記者在某本地生活類網站搜索出了上百條關于“實習證明”的信息,在一個以“中國日報發行部”名義發布的頁面上,展示的服務為“專業辦理收入證明、實習證明、在職證明、離職證明等服務”,而顯示的地址在清華大學。
記者查詢中國日報社官網發現,其發行部位于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記者撥打了官網上留下的聯系電話,無人接聽。
隨后,記者撥通了提供實習證明網頁上的電話。“什么崗位的實習證明都可以。”一位自稱是負責人的趙先生說。
“中國日報發行部和我這辦證其實沒關系。你要是想開中國日報的可以去買假章自己蓋。”當被問及單位地址為何不一致時,趙先生表示。
開證明收200元 可蓋注冊公司公章
不能開中國日報發行部的實習證明,那開的又是哪里的證明?
“我這可以給你蓋注冊公司的真章。”趙先生說,蓋的真章是網絡科技公司和科技文化公司兩類,每項證明單價統一為200元,蓋的章為“北京鼎杰瑞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或“北京卓思遠航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的公章。
趙先生表示,只要提供姓名、實習時間、學校、年級、專業等信息,就可以開具有公章的證明。“這一個暑假,少說得有十幾個學生辦過。好多學生要不就是沒實習,要不就是找不到比較好的單位。”他說,如果不放心,還能提供座機回訪。
誰在辦
注冊地址、辦公地點 查無此人
記者在北京市工商局官網查詢到了這兩家公司的注冊信息。
其中,“北京鼎杰瑞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為育慧北路8號三區3號樓二層。
記者昨日探訪發現,該樓二樓整層全部是宿舍。“我們這是公司宿舍樓,沒有公司在這辦公。也沒聽過這個鼎杰瑞公司。”宿舍管理員說。
而“北京卓思遠航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注冊地址為清華東路林業大學科貿樓二層,經營業務為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培訓等。記者昨日探訪發現,樓里也沒有該家公司。
對此,趙先生提供了公司“辦公地點”,在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
記者隨后又前往清華大學探訪。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是一棟實驗樓。“這棟樓是學校的實驗樓,都是教室,沒有你說的這兩家公司。”該樓的工作人員表示。
“皮包公司”專辦實習證明
注冊地址和“辦公地點”均未找到,這兩家公司到底是什么公司?記者再次撥通了趙先生的電話。
“都沒有掛牌,公司主要是我在做,鑰匙公章之類都在我手上,我人現在不在北京,無法跟你見面。”趙先生解釋說。
“我們注冊了公司就是做這個的。你不用擔心,沒問題的。”在記者的再三追問下,趙先生承認,他們就是主營辦證的“皮包公司”。而當記者希望得到更多公司信息時,趙先生回應:“實習報告里沒必要弄這么清楚,這種東西老師一半都沒工夫細看的,這種東西隨便編編就好了。”
再加200元
提供“座機回訪”
“你們學校會電話回訪嗎?電話號碼寫在實習報告表下面,有的學校會抽查,如果按實習報告上留的電話撥打,有專人接聽。”趙先生說,為了打消買家擔心證明不真實的顧慮,他還提供“座機回訪”的售后服務。
“我們有專人接聽,你放心。”趙先生說,回訪要單獨加200元,他本人負責回訪電話的接聽。隨后,他提供了一個區號為010的座機號碼。記者撥打后一直無人接聽。
對此,趙先生解釋稱,他現在不在北京。
為何辦
“這一個假期已經辦過十多個了,大部分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沒有出過問題,你放心。”記者疑惑都什么樣的人會選擇花錢買實習證明時,趙先生解釋道,以大二、大三的學生居多。
記者也采訪了多名高校在校生。“比如大三的時候,準備復習考研,或者準備出國、考公務員一類的,為了完成實習任務,最簡單方便的方法就是花錢買實習證明。”開學將升大四的學生小佳說。而今年就業形勢緊張,大學生由于缺乏工作經驗,有實習經歷就顯得重要,也是推動部分學生購買的原因之一。
說法
打法律擦邊球 花錢不討好
“由于公司真實注冊過,所以在大的法律層面未涉及到違法問題。但這種主營業務跟實際經營不符是打了法律的擦邊球,或違反了工商有關規定。”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左健婷律師說,公司注冊地址與辦公地址不一致,涉及到異地經營,違反了相關規定。
對此,記者已向市工商局反映。
而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則認為,沒有真正參加實習,然后花錢買一個虛假的實習證明就是造假,破壞社會誠信,學生和學校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招聘單位招應屆畢業生就做足了應聘者沒有工作經驗的準備。面試時對應聘者有無實習經歷,一眼就能看出來。”資深人力資源從業者曉玲說。文/記者 易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