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6 08:09:00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迅速增長的銀行同業業務,正引起監管層越來越大的警覺。
9月5日,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在出席“2013金融街論壇”時表示,目前,同業業務已經成為金融機構管理流動性、整合有效資源、增加收益的一個重要渠道。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快速增長的同業業務對貨幣政策的實施和金融風險的防范都帶來了新的挑戰。
胡曉煉透露的數據顯示,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的四年間,金融機構同業資產余額年均增長速度高達32.7%,比同期銀行貸款的增速快17個百分點;同業負債年均增長24.4%,比同期銀行存款的增速快10個百分點。
“有的機構借助同業業務來轉移表內的貸款,同時規避對信貸總量和信貸投向的一些管理要求;還有的機構借助同業業務做大表內存款,應對存貸比的考核以及內部考核的要求?!焙鷷詿挿Q,這就加劇了在特定時點存款市場的波動,并且也對M2(廣義貨幣量)的數據產生了擾動。
胡曉煉還稱,同業業務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問題在一些機構也是比較突出的,也是造成流動性風險的一個隱患。
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稱,現在的同業業務,如同業拆入,已經變得極具投資性。銀行向同業拆入資金,并不是因為自身頭寸不足,而是將拆入的資金再拆給更需要資金頭寸的銀行,從中賺取差價。
“同業業務目前的這種發展模式缺陷與危害就是通過同業互存,放大資產負債規模。我認為這不是一件好事?!比珖舜筘斀浳瘑T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也在昨日論壇上稱,同業業務的盈利主要依賴期限錯配來逐利,短負債、長資產的過度運用,對于流動性的管理是有問題的。同業業務現在也成為繞開存貸比監管的主要渠道。
上述論壇的發言中,胡曉煉還大篇幅闡述了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胡曉煉稱,我國自2003年以來形成的分業監管體制總體上符合我國當前經濟金融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和要求,但隨著我國金融業改革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金融業綜合經營的快速發展,現行的體制也暴露出監管缺位和監管重疊同時存在,以及監管的標準和尺度不統一等問題。
“在分業監管的大格局下,解決監管空白和過度監管并存的問題,維護金融體系整體運行的效率,這就迫切需要建立既分工又合作的監管協調機制。”胡曉煉稱,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是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的一個重要途徑。
?。ㄗ髡撸赫挛呢暎?/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