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5 08:29:00 來源:中國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中資銀行成外資行提款機 (圖片來源:資料圖)
繼高盛于今年5月清空工行后,又一家境外戰略投資者作別中資銀行。昨天,美國銀行以每股約5.7港元價格拋售其所持有的20億股建行H股,涉資114億港元。至此,美國銀行不再持有建行股份,雙方8年的合作宣告結束。
累計套現280億美元
美國銀行持有的最后一批建行H股于8月底解禁。前日,美國銀行宣布,將以每股5.63-5.81港元的價格,拋售建行H股約20億股股份。
昨日H股早盤,建行以5.7港元價格成交20億股,涉資114億港元,與美銀欲減持建行H股數量和價格相近,疑美銀可能已清倉套現。受此影響,中資銀行H股幾乎全線下跌。昨日,建行H股跌1.35%,報5.85港元。
美國銀行結緣建行始于2005年6月,即建行香港上市前夕。當時,美國銀行30億美元購入建行股份,持股比例最高達19.14%。此后,美國銀行四度大規模增持,總計投入近120億美元。
但自2009年以來,美國銀行已四度減持建行股份,套現近2000億港元,加上此次拋售套現的114億港元,總計套現近2200億港元,約合280億美元。若不加上每年的派息分紅,美銀投資建行8年所獲收益超過160億美元。
建行稱美銀缺錢賣股份
對于美銀清空建行股份,建行新聞發言人昨天表示,近日建行和美國銀行進行了溝通,美國銀行表示,因監管方面對資本的要求更加嚴厲,美國銀行不得不減持建行股份,以補充自身資本。美國銀行強調,減持不是由于對建行發展前景的擔憂。
一銀行人士表示,除外資銀行缺錢之外,還有兩個原因,一是中資銀行業暴利時代走到盡頭。二是,中國經濟出現了下滑趨勢,國際資本市場看空聲不斷。
前日,評級機構標普就表示,未來2-3年,基建與地方平臺出現的大量壞賬將給中國銀行業帶來極大壓力,個別中小金融機構可能破產,個別區域可能出現風險集中暴露,并由此加速銀行機構的商業化整合。
■ 觀察
中資銀行成提款機美資銀行班資回朝
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時承諾到2006年開放銀行業的市場,中資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于是成為中外資銀行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中行、工行、建行,交行、民生銀行都先后引進了國際戰略伙伴,包括高盛、淡馬錫、蘇格蘭皇家銀行、匯豐銀行,美國銀行等。
但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資銀行股幾乎淪為外資行的“提款機”,每逢外資行需要資金,總是優先選擇套現獲利頗豐的中資銀行股股權。美國銀行是最后一家完全出售中國大型銀行股權的美國大銀行,這也宣告過去10年華爾街大銀行爭相入主中國大型銀行的時代成為過去。
高盛投資工行7年獲利逾70億美元,美銀投資建行8年獲利超160億美元。在外資紛紛拋售中資銀行股份的同時,國內對當年賤賣的討論聲也不斷。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認為,當年我國國有銀行改制時“引智”的需求比“引資”強烈,并非純粹為了錢而引入戰略投資者。客觀上講,引入外國戰略投資者確實提高了我國國有銀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也在國有銀行上市時起到了助推作用。但現在回頭看引資之路,仍有需反思的地方。如果當時把各行上市時間適當拉長的話,將會使中行、工行在引進戰略投資者時賣出更高的價錢,或許之后的質疑之聲也會更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