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航空港1元投入 帶來28元的產值
原標題:從內陸腹地到航空樞紐 河南航空的“造夢”之路
鄭州機場T2航站樓正在進行內部精裝修,GTC綜合交通換乘中心已實現主體鋼結構全面封頂,計劃年底與T2航站樓同時啟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以下簡稱鄭州港區)正逐步變成一個依托機場的航空大都市。
【從當初“造夢”說起】
港區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1年7月
鄭州開始啟動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當時,鄭州市成立了一個綜合交通樞紐領導小組。2011年4月,國家民用航空局在貴陽召開了一次全國民航規劃暨機場工作會議。國家民航局在全國航空業布局中,第一次把鄭州機場確定為全國八大區域性樞紐之一和全國第一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試點。
2012年11月份
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的同時,同意規劃建設鄭州港區。
2013年3月7日
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2013~2025年)》。這是全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
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51個城市先后提出54個航空經濟區的規劃與設想。最終,只有鄭州港區從這些規劃與設想中脫穎而出并成功上升為國家戰略。
國內航空樞紐 為何“挑”中鄭州
民間有一種呼聲,希望把武漢發展成中國第四大航空樞紐。不過,《國際航空樞紐發展戰略研究》課題報告認為,武漢雖然具備最好的樞紐區位,但武漢到其他城市的距離太近,航空公司的短線飛行成本較高;加上滬武、京廣等多條高鐵的開通,航空公司在武漢缺少競爭力。
報告稱,專家們對全國166個商業機場的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武漢向北移450公里,有一個城市——鄭州,已經具備了國內航空樞紐的雛形。
【十年后 港區什么樣】
人口規模相當于一個大城市
根據規劃,至2030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人口規模控制在125萬人,相當于一個大城市。城鎮建設用地的規模控制在160平方公里。
到2025年,要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實驗區。那時,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地位顯著提升,航空貨郵吞吐量達到300萬噸,躋身全國前列,形成創新驅動、高端引領、國際合作的產業發展格局,與航空關聯的高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萬億元。1萬億元是啥概念?2014年鄭州的GDP才6782億元。
今年5月18日,“盧森堡—鄭州—芝加哥”航線的運營,作為“鄭—盧”雙樞紐戰略的延伸,意味著鄭州航運真正實現了“一點連三洲,一線串歐美”的國際貨運版圖。
接下來,盧森堡航空將在鄭州建設波音系列飛機維修中心,未來這個項目將成為航空港區的一個大亮點。其實,盧森堡航空也算咱河南的航空。2014年1月,河南航投收購盧森堡貨運航空35%的股份。
【河南為何看重航空業】
1元投入 帶來28元的產值
我省推進航空經濟實驗區建設中,尤其是發展航空業,是因為這里面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作為內陸省份的河南,不沿邊,不沿海,要參與國際競爭,航空是最便捷、最高效的橋梁和紐帶。
根據統計,航空業對產業帶動的比率,客運是1∶8,而貨運是1∶28,貨運帶動比率比較高。這個產業產生1元錢的產值,就會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產生28元錢的產值。而且,帶動的就業比率是1∶12。也就是說,這個地方增加1個就業崗位,相關行業就會增加12個就業崗位。
(郭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