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2 08:00:00 來源:證券時報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周二早盤藍籌股大舉上攻,滬指應聲越過2500點。但題材股直接被“嚇暈”,恐慌盤慌不擇路,創業板指大跌3.68%。盤面上看,小盤股拖大盤股后腿,致使兩市跳水。A股的歷史表明,這種盤面不是第一次上演。
A股投資者風格改變?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分化走勢?不少分析師認為,這與滬港通試點初期的設計有一定關系。在試點初期,滬股通的股票范圍是上證180與上證380的成分股,即滬港通初級階段的投資標的局限于藍籌股,以及上交所上市的A+H股。港股通的股票范圍是恒生綜合大盤股指數、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的成分股以及同時在滬港上市的A+H股。根據這種設計,滬股通中的公司,中小盤股的加權平均市盈率為47.75倍,大盤股的加權平均市盈率為17.79倍,中小盤股估值明顯高于大盤股。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通中的公司,大市值公司的加權平均市盈率為14.91倍,中小市值公司的加權平均市盈率為18.69倍,兩者估值沒有明顯差異。有分析師提醒投資者,買那些只在境外上市的成長型的股票是不錯的選擇。昨天,港股表現也令人意外:一方面,恒生指數漲0.27%,恒生國企指數漲0.34%,顯示投資者繼續看好大市值公司;另一方面,香港創業板指數下跌1.28%,投資者對成長型小市值公司依然謹慎。從兩地指數的表現看,大盤股指數與小盤股指數的差異是一致的。
歷史上,滬港兩地股市存在明顯不同的市場偏好,A股投資者更加偏好中小市值公司,愿意給出更高的估值;港股投資者更加偏好大市值公司,給中小市值公司的估值不高。由此可見,做出改變的是A股投資者而非港股投資者。換一個視角看,促使A股投資者改變的是場外增量資金尤其是外資。
天量之下,誰在接盤?
昨日,滬深兩市成交量突破5800億元,創歷史成交紀錄。其中,即將啟動滬股通試點的滬市單日成交達3313億元。
從目前了解到的信息看,如果成熟的國際機構投資者隨滬股通進入A股市場,一定是從全球配置的角度、從A股市場和其他股市價值比較角度出發,以相對長期持有的方式投資于藍籌股。QFII近年來的投資風格十分清楚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滬港通后外資對A股藍籌有更多的需求,同時也希望對A股藍籌有更大定價權。誠如瑞銀證券首席策略師陳李預計,長期來看,境外資金持倉市值如增加到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近10%,就具有明顯價格影響力;而當進入A股的國際資金占比達到A股實際流通市值20%甚至1/3后,就會成為該市場重要組成部分,投資理念將與國際成熟股市更接近。
眼下市場視利好出來為利空,滬港通預期兌現引發獲利資金逢高了結,市場大幅波動。但是中長期看,滬港通帶來“世界最大規模資產的一次重新平衡”剛剛開始,邊際資金的邊際力量不可小視。隨著海外機構投資者比例的增加,將使得A股的估值體系國際化進程加速,投資風格回歸投資本源。這將成為A股市場步入價值型牛市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