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5 08:56:00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熱點觀察】中國“核心CPI”長期處于準通縮狀態
在剛剛公布的6月份物價數據中,CPI上漲2.3%,而PPI漲幅依然徘徊在負值區間。但如果看到,CPI漲幅2.3%當中,受翹尾因素影響占了1.5個百分點,而新的價格因素只占0.8個百分點時,該作何感想——通縮?
筆者認為,提出這樣的懷疑是有足夠理由的。在發達國家,經濟學家一般認為,真實CPI低于1%就屬于通縮。比如,當下的日本和歐洲,其大規模投放貨幣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它們真實的CPI低于1%,而并非一般人理解的CPI漲幅為負。
如果說,2001年以來,中國從未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通貨膨脹恐怕沒人相信。因為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感受不是這樣,人們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尤其是大城市,日常生活用品的價格不斷上漲,尤其是食品。通過對比2001—2013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與非食品價格的走勢,可以直觀地看出,即便在CPI高達近9%的2007年,中國非食品價格漲幅也只有2%。而中國近15年以來,CPI的上漲主要是食品價格上漲構成的,這不是典型的通貨膨脹。如果再剔除能源價格上漲的因素,中國的“核心CPI”是不是會更低?因為,從2001年開始的15年間,最核心的石油價格從20美元一桶,漲到了100美元一桶。
為什么中國這些年的食品價格會高速上漲?關鍵是農業市場化改革,使得大量隱性成本顯性化。比如,過去農民種地一般不考慮土地、勞動力和水的成本,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土地出租、農民進城務工、水利設施興建等因素,使得過去的隱性成本顯性化;再有,農業生產與能源相關的成本越來越多,現在已經高達成本的40%,如果石油價格不斷上漲,那化肥、農藥、澆地用電等與能源相關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恐怕還會隨之出現更大幅度的上漲;還有就是種子,過去農業生產是靠農民自己生產留存種子,基本是零成本,但現在是購買種子,而且種子越來越貴。
由此可見,食品價格上漲與中國貨幣是否超發基本無關,而更多地受到成本因素和國際市場糧價、石油價格影響。相反,當食品價格上漲之后,整個社會會生產出更多的貨幣需求。人們會看到,物價上漲的過程中,同時出現了貨幣增加。大家必須意識到,這樣的貨幣增加是生產成本上升的結果,而不是物價上漲的原因。也正因如此,發達國家考量通脹一般會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它們認為這屬于“剛性需求的商品,不因貨幣多寡而改變”。
綜上所述,對中國而言,治理CPI的關鍵是抑制農業成本的不斷上漲,而不是緊縮貨幣。但管理層過去卻用緊縮貨幣的手段壓制因食品價格上漲而引發的CPI上漲。結果是:第一,中國“核心CPI”長期處于準通縮狀態,尤其是當下,PPI長期處于負增長狀態,這實際是“中國式通縮”,說明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下降。第二,產業萎縮,老百姓收入提高的可能性被緊縮貨幣政策給“緊沒了”,同時這些年日用品、食品價格又不斷地上漲,這才是老百姓感覺日子過得“很緊巴”的關鍵原因。
(作者系CCTV證券資訊頻道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