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1 08:12:00 來源:北京日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國務院辦公廳昨天正式發布《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到2020年,全國糧食產量穩定在5.5億噸以上,人均全年食用肉類29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同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階段,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消費方式顯著變化、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對食物的消費觀念不再僅限“吃得飽”,而是逐步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轉變。
數字新聞
5.5億噸:
食物生產量目標。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全面提升食物質量,優化品種結構,穩步增強食物供給能力。到2020年,全國糧食產量穩定在5.5億噸以上,油料、肉類、蛋類、奶類、水產品等生產穩定發展。
10%增長:
食品工業發展目標。加快建設產業特色明顯、集群優勢突出、結構布局合理的現代食品加工產業體系,形成一批品牌信譽好、產品質量高、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中型食品加工及配送企業。到2020年,傳統食品加工程度大幅提高,食品加工技術水平明顯提升,全國食品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
140公斤蔬菜:
食物消費量目標。推廣膳食結構多樣化的健康消費模式,控制食用油和鹽的消費量。到2020年,全國人均全年口糧消費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類13公斤、肉類29公斤、蛋類16公斤、奶類36公斤、水產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78克蛋白質:
營養素攝入量目標。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質攝入量,控制脂肪攝入量,保持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量。到2020年,全國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200-2300千卡,其中,谷類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0%,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質攝入量78克,其中,優質蛋白質比例占45%以上;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攝入量基本達到居民健康需求。
7%以下:
營養性疾病控制目標。基本消除營養不良現象,控制營養性疾病增長。到2020年,全國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在7%以下;全人群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其中,孕產婦貧血率控制在17%以下,老年人貧血率控制在15%以下,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控制在12%以下;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異常率的增長速度明顯下降。
針對我國食物生產還不能適應營養需求,居民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并存,營養與健康知識缺乏等主要問題,為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居民期待,昨天,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綱要》,這是繼《九十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之后,我國政府制定的第三部關于食物與營養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繪制出至2020年我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新藍圖。
據悉,《綱要》由農業部和衛生計生委共同牽頭,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商務部等5個部委參與,歷時3年多時間編制完成。
扶持大豆產業和奶源基地建設
我國要重點扶持的三類食品分別是:優質食用農產品、方便營養加工食品、奶類與大豆食品。
首先,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提升“米袋子”和“菜籃子”產品質量。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經營,因地制宜發展有機食品,做好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積極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嚴格保護產地環境。
其次,加快發展符合營養科學要求和食品安全標準的方便食品、營養早餐、快餐食品、調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斷增加膳食制品供應種類。發展營養強化食品和保健食品,促進居民營養改善。加快傳統食品生產的工業化改造,推進農產品綜合開發與利用。
此外,將扶持奶源基地建設,強化奶業市場監管,培育乳品消費市場,加強奶業各環節銜接,推進現代奶業建設。充分發揮我國傳統大豆資源優勢,加強大豆種質資源研究和新品種培育,扶持國內大豆產業發展,強化大豆生產與精深加工的科學研究,實施傳統大豆制品的工藝改造,開發新型大豆食品,推進大豆制品規模化生產。
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鹽飲食
我國要重點發展三類區域包括貧困地區、農村地區、流動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鎮化地區。
針對貧困地區,將提高貧困地區居民的食物消費水平,合理開發利用當地食物資源,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采取營養干預措施,實現貧困人口食物與營養的基本保障和逐步改善。比如國家衛生計生委就從2012年開始實施了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為6個月至24個月的孩子每天提供一個營養包。
農村地區也是發展重點,我國將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村商貿與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將城鎮現代流通業向廣大農村地區延伸,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開拓農村食物市場,方便農村居民購買食物。
未來將重點改善外來務工人員的飲食條件,加強對在外就餐人員及新型城鎮化地區居民膳食指導,倡導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鹽飲食,降低營養性疾病發病率。
加強母乳代用品和嬰幼兒食品監管
孕產婦與嬰幼兒、兒童青少年、老年人是《綱要》明確提出要重點關注的三類人群。
我國將重點改善低收入人群孕婦膳食中鈣、鐵、鋅和維生素A攝入不足的狀況,預防中高收入人群孕婦因膳食不合理而導致的肥胖、巨大兒等營養性疾病。大力倡導母乳喂養,重視農村地區6個月齡至24個月齡嬰幼兒的輔食喂養與營養補充,加強母乳代用品和嬰幼兒食品質量監管。
著力降低農村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營養保障工作。遏制城鎮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長態勢。將食物與營養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加強對教師、家長的營養教育和對學生食堂及學生營養配餐單位的指導,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強化營養干預,加大蛋奶供應,保障食物與營養需求。
研究開發適合老年人身體健康需要的食物產品,重點發展營養強化食品和低鹽、低脂食物。開展老年人營養監測與膳食引導,科學指導老年人補充營養、合理飲食,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
食物與營養發展目標
食物生產量目標
到2020年,全國糧食產量穩定在5.5億噸以上;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食品工業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國食品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
食物消費量目標
到2020年,全國人均全年口糧消費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類13公斤、肉類29公斤、蛋類16公斤
營養素攝入量目標
到2020年,全國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200-2300千卡,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
營養性疾病控制目標
到2020年,全國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在7%以下;全人群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
政策解讀
保障供給
米袋子省長負責制 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民以食為天,食物首先要保障的是人們能夠吃得上、吃得飽。《綱要》中也明確提出,構建供給穩定、運轉高效、監控有力的食物數量保障體系。
加強食物生產與供給。全面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地方人民政府的食物安全責任。加大對食用農產品生產的支持力度,保護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為了保障糧食、肉類等的供應,我國將穩定耕地面積,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畜牧業,提高牛肉、羊肉、禽肉供給比重。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保障水產品供應。廣辟食物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雜糧、木本糧油等生產。大力發展農產品儲藏、保鮮等產地初加工。
食品的供應還要依賴物流的發展。未來幾年內,我國將加大對食物加工、流通領域的扶持力度,鼓勵主產區發展食物加工業,支持大中城市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設,發展共同配送、統一配送。積極推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加強市場網絡和配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形成安全衛生、布局合理的現代食物市場流通體系。加強農產品數量安全智能分析與監測預警,健全中央、地方和企業三級食用農產品收儲體系,增強宏觀調控能力。
監管安全
食物全程嚴格監管 營養素攝入標準及時修訂
食品安全問題也是人們最關注的問題。《綱要》提到,到2020年構建標準健全、體系完備、監管到位的食物質量保障體系。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食物安全監管制度,健全各類食物標準,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規范食物生產、加工和銷售行為。
我國將出現一批食品生產的樣板基地,集中創建一批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場和農業標準化示范縣。
食品生產企業的誠信至關重要,我國將推進食物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誠信制度建設,加大對失信企業懲處力度,增強企業誠信經營意識。加強食物安全信息共享與公共管理體系建設,健全快速反應機制,加強應急處置,強化輿論監督和引導。推進食物與營養法制化管理。抓緊進行食物與營養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工作,適時開展營養改善條例的立法工作。針對食物與營養的突出問題,依法規范食物生產經營活動,開展專項治理整頓,營造安全、誠信、公平的市場環境。創新食物與營養執法監督,提高行政監管效能。
科技能夠在食品安全中發揮巨大作用。我國將引導企業加大食物與營養科技投入,加強對食物與營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研究。加強對新食物資源開發和食物安全風險分析技術的研究,在科技創新中提高食物安全水平。加強食物安全監測預警技術研究,促進食物安全信息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深入研究食物、營養和健康的關系,及時修訂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標準。
指導飲食
膳食結構以植物性為主 增強營養知識傳播科學性
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習慣是以糧食蔬菜為主,肉類為輔。此次發布的《綱要》中明確提出,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要傳承這一優良傳統,堅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保護具有地域特色的膳食方式,同時合理汲取國外膳食結構的優點,全面提升膳食營養科技支撐水平。
居民怎么吃最科學,也需要指導。有關部門將加強對居民食物與營養的指導,提高全民營養意識,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樹立科學飲食理念,預防和控制營養性疾病;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食物與營養需求,采取差別化的干預措施,改善食物與營養結構。研究設立公眾“營養日”。開展食物與營養知識進村(社區)入戶活動,加強營養和健康教育。發布適宜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定期在商場、超市、車站、機場等人流集中地發放。發揮主要媒體對食物與營養知識進行公益宣傳的主渠道作用,增強營養知識傳播的科學性。
相關新聞
40萬兒童受益營養改善項目
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在昨天舉行的例行發布會上介紹了全國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實施情況,截至2013年12月底,受益兒童數量已經達到40萬。
我國兒童營養狀況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村兒童營養問題更為突出。農村地區兒童低體重率和生長遲緩率約為城市地區的3至4倍,而貧困地區農村又為一般農村的2倍,2010年貧困地區尚有20%的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6至12月齡農村兒童貧血患病率高達28.2%。
從2012年10月開始,我國以100個縣作為試點,開始組織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由中央財政提供項目經費1億元。項目主要內容是為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每天提供1包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營養包,同時開展兒童營養知識的宣傳和健康教育,努力改善貧困地區兒童營養健康狀況。2013年項目范圍已經擴大到21個省的300個縣,中央財政專項補助經費也增加到3億元。
(記者 方芳 制表/焦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