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時評:“去庫存”成熱詞 河南如何破題
房地產“去庫存”是今年兩會的一個熱詞。去年底,中央為房地產行業定下“去庫存”基調,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對此加以強調,并提出要“因城施策”。不用說,“大腦”云集的全國兩會,“去庫存”不熱起來沒道理。
房地產“去庫存”是今年兩會的一個熱詞。去年底,中央為房地產行業定下“去庫存”基調,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對此加以強調,并提出要“因城施策”。不用說,“大腦”云集的全國兩會,“去庫存”不熱起來沒道理。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表示,切不可為了短期“去庫存”“飲鴆止渴”,采取零首付、場外配資等方式,這樣會埋下房地產泡沫的種子。
而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認為,不能指望農民工當“接盤俠”。沒有穩定的工作、醫療社保等配套制度,農民工進城買房風險很大。
全國人大代表、建業集團董事局主席胡葆森認為,目前出臺的調控政策仍偏重于“需求側”,例如信貸杠桿、購置稅減免、優化落戶、房價補貼等,這只能實現短期內的“去庫存”化效果;從長遠看,關鍵要靠供給側改革。
從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很清楚,樓市“虛火”問題并不在于樓市,而在于背后涉及的貨幣政策走向、財稅體制改革、社保公積金等大問題。這些問題在兩會的公開討論中,如果能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則無疑會有助于尋找到治本的“去庫存”良策。
代表委員建言獻策的背后,是早已祭出的各地“去庫存”大招。
有媒體梳理了超過130個城市出臺的“去庫存”新政發現,更大力度的信貸杠桿、加速農民工市民化、稅費補貼、棚戶區改造、多元化經營成為主流政策。比如,把住房公積金作為“去庫存”重要工具,推進異地貸款、提高貸款額度、延長貸款年限、放寬提取條件等已成各地公積金新政的標配。去年公積金貸款為四川化解庫存貢獻了三分之一份額。
不難看出,無論采用哪種措施,目的都很明確,就是試圖利用經濟化手段激發購買熱情。特別是保障農民工落戶、棚戶區改造等方式,不僅有助于化解庫存壓力,更是進一步保障了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讓潛在的剛需購房者得到實惠。應當說,這些政策不少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從長期看,解決庫存問題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供求平衡調節機制。各地在“去庫存”上,一方面要緩解目前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要著眼長遠。
具體到河南,又該如何破題?
回看2015年的庫存情況,河南省住建廳廳長裴志揚曾稱,全省平均的庫存量還有17個月,其中,省轄市市區“去庫存”周期15個月,縣級城市19個月,1/3的縣級城市“去庫存”周期超過18個月。
“去庫存”周期長是其一,另外,地方分化加劇,各市發展極不平衡,特別是縣級城市市場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也是今年“去庫存”任務艱巨的主要原因。
也應該看到,按照去年城鎮化率46.85%計算,河南還約有5000萬人居住在農村,因此城鎮化還有很大空間,“去庫存”取得的效果可能會更大。
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提高農民購房的積極性。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切實降低農民進城購房落戶的成本;另一方面,要在支付能力上特別是信貸上給予支持。此外,在保障其市民待遇及農村既有集體權益上也不能忽視。
這些,省政府工作報告里有安排,戶籍制度和居住證制度的“雙落地”,以及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的維護,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此外,河南“去庫存”,今年還應在優化住房供應結構上下工夫。在土地供應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對化解房地產庫存周期長的地方,減少直至暫停商品房用地供應,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由相對單一的居住型產品開發向多元化產品開發轉變,積極發展跨界地產,大力推行成品房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