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7 07:57:00 來源:央廣網財經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地產開放商經常抱怨,招拍掛的拿地模式會推高土地成本,如今深圳的養老地塊也遭遇了這種尷尬。
深圳市土地房產交易中心以4億元和2.8億元的價格掛牌出讓了兩塊養老服務設施用地分別溢價6倍和7倍,核算一下,未來單床每個月的租金要超過萬元。如此一來,養老院今后只能為極少數富有老人提供服務。
作為全國首次養老用地掛牌出讓深圳的這兩塊土地吸引了35家企業參與競標最終以6倍和7倍的溢價成交,這樣的示范意義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深圳龍崗街道敬老院是一家公辦民營敬老院,現在租用政府的地,月租金4萬左右,有200個床位,目前入住率有一半,大概能實現收支平衡。這家敬老院的院長葉柏良說,如果買地蓋養老院,恐怕沒有人會來住。
養老產業民辦的,去民政局,有一定扶持。如果是每月1萬的床位費,肯定老人接受不了。
深圳掛牌出讓的兩塊土地一塊位于寶安中心區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經過21次出價被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4億元拍得;另一塊位于龍華新區民治街道占地面積近7000平方米,經過25次出價被深圳市融通信投資有限公司以2.8億元拍得。
如此“天價”成交讓參與競拍的業內人士直呼“地價這么高社會福利用地與商業用地就沒什么區別了”
對于養老地塊高地價的質疑,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相關人員表示,公開拍賣,供需決定價格。
拍賣是按照市場價格來定,如果是養老試點,還要考慮很多因素,但如果只是低價的話,那還是市場來決定的。
廣州越秀區老人院劉瓊主任說,既然是養老地塊,還是需要政府出手保證它的公益性。
招拍掛按照市場價,但是用來養老還是要政府限價,因為開發商還是要賺錢,成本最后轉嫁到老人身上。政府應該限制開放商的價格,拿出一部分錢作為養老基金,體現公益性。
中國社科院的數據顯示,2013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億人,人口老齡化加速。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總數已超過3700萬人,未來對養老院、養老機構的需求會更加明顯。
在招拍掛養老地塊價格創新高的同時,國土資源部也發布《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指導意見》,指出養老服務設施用地供應 應當 納入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對閑置土地依法處置后由政府收回的,規劃用途符合要求的,可優先用于養老服務設施用地,一并納入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
《意見》規定,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托管等服務的房屋和場地設施占用土地,可確定為養老服務設施用地。經規劃批準臨時改變建筑使用功能從事非營利性養老服務且連續經營1年以上的,5年內可不增收土地年租金或土地收益差價,土地使用性質也可暫不作變更。
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ju)說,養老地塊,國家必須給予政策傾斜,但政策實施后,同樣需要警惕國家劃撥地塊進入企業,但企業并沒有用于養老。
讓養老走向市場,結果是高收入的老人才能享受,但中低收入的人只能望船床位興嘆。還是需要在政策上有傾斜。不過也要防止國家劃撥之后,有變相的流向市場,通過這樣的名義,有人為抬高價格。政府應該把機構、設施建設好,讓企業去運營。
深圳一家地產開發商也表示,養老不能只靠市場,但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劃撥,否則那其中產生的灰色空間可能會讓很多企業削尖腦袋往養老里沖。
資本是逐利的,讓房企承擔社會義務,他們嘴上樂意但心里也不愿意,他們肯定有辦法有能力消化成本。養老要靠市場和政府兩只手,地方政府要重新思量。老齡地產的產品不能覆蓋所有老人,這種商品化的產品只適合高收入人口。不過國家劃撥之后,可能有很多人盯著這塊肥肉。政府要加強監管,真正做到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