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7 08:28:00 來源:河南商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轉眼,市場外遷工作已經推進了近兩年時間。2012年6月,市政府正式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市場外遷工作的實施意見》,決定在2015年底以前,完成中心城區177家商品交易批發市場的外遷。隨后,鄭州市批發市場外遷工作正式開始。而隨著外遷工作的深入推進,2014年鄭州市場外遷進入攻堅階段。與此同時,外遷工作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同樣不可忽視。
背景
市場外遷勢在必行
鄭州的傳統專業市場分布于市區內各個角落,因為這些老市場存在消防、治安隱患,且容易導致交通擁堵,因此搬遷勢在必行。
據介紹,鄭州市內的傳統專業市場大多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到上世紀末,已先后形成了177家專業批發市場。其中,僅建材市場便有41家,紡織服裝市場27家,再加上其他諸如箱包鞋業、副食品以及小商品、電子等市場,這些批發市場分布于市區內的各個角落。因為這些老市場存在著消防、治安隱患和容易導致交通擁堵的問題,再加上三環以內土地迅速增值,以及中心城區批發市場貨物運輸不便等因素,一些老舊批發市場已經成為“臟亂差”的代表。在此背景下,鄭州市出臺了市場外遷政策,并計劃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該項工作。
鑒于批發市場對城市面貌和交通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大型批發市場“出城”便被提上日程。大型批發市場“出城”后,將極大地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拓展城市空間,改善市場運營環境,進而為廣大商戶提供更加集中便捷的經營氛圍。
而上升到另一個層次來看,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鄭州航空港區飛速發展迎來利好,鄭州迫切需要一個具有超強輻射力、超大規模的“大中原商貿物流核心”與之相匹配。
進展
市場外遷進入攻堅階段
鄭州市的市場外遷工作開始于2012年。2012年6月,市政府正式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市場外遷工作的實施意見》,決定在2015年底以前,完成中心城區177家商品交易批發市場的外遷。
根據鄭州市最初外遷工作總體部署,2012年為啟動搬遷階段;重點搬遷階段為2013至2014年,需要遷建的市場有57家;全面搬遷階段為2015年,該階段需要遷建市場77家。
但實際上,2012年外遷工作啟動當年,鄭州就外遷市場23家。2013年一年,更是幾乎完成了當初部署的兩年的任務量。
僅從去年7月至11月,5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30家市場的外遷。2013年12月以來的一個多月,完成了10家市場外遷。
也就是說,截至目前,鄭州177家批發市場外遷,已完成73家。2014年是鄭州市場外遷攻堅年,要完成57家市場外遷。
現狀
新老市場銜接出現時間差
根據市政府的“外遷意見”,鄭州市將規劃建設十大市場集聚區,這些新的市場將成為外遷市場商戶的首選。據了解,截至目前,十大市場已有7個確立了項目開發主體,其中新鄭市龍湖鎮華南城不管是規模還是建設速度都首屈一指。
“市場要外遷,承接地要承接。”鄭州市委常委、紀委書記郭锝昌說。應該說,承接地建設在這場市場外遷的戰役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然而,事實上,目前,市場承接地建設相對滯后。
據了解,目前在建的作為外遷承接地的各大新興專業市場,除了華南城建設速度較快外,其他項目的進度相對要慢一些。這就使得新老市場的銜接出現了時間差,使得各方面的利益博弈形成了拉鋸狀態,也讓市場已經拆掉的商戶心里極為忐忑。
目前,政府并不強制商戶遷往何處,而很多新建市場的進度也滿足不了商戶外遷的需要,因此,是遷是留、是現在遷還是以后遷,對于不少商戶來說便成了問題。
據調查,2013年拆除的多家市場的商戶不得已采取了分散經營的策略。以位于航海路上的鄭州汽摩配件批發市場為例,2013年12月份這里已被夷為平地。而今,原批發市場的商戶一部分自發聚集在附近的美林河畔小區樓下開店,一部分則分散到路邊商鋪。
擔憂
新市場人氣會咋樣
在政府規劃的市場外遷承接地尚未建好的“過渡期”,商戶們能去哪兒、去了哪兒?對于商戶而言,更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則是:外遷承接地的人氣到底會咋樣?
位于鄭州市鄭汴路上的東建材拆除。建材商李先生是東建材的老商戶,現在,他和愛人在莆田暫時落腳。李文說:“政府說的地兒還沒建好,莆田建材市場也要拆遷,下一步去哪兒不知道。”李先生稱擔憂很多:現在所處的莆田建材市場到底何時拆?這里拆了以后搬到哪里?若搬到外遷市場承接地,人氣咋樣……
“信息不準,會讓商戶誤判,做生意就怕這個。”李先生稱現在總覺得心里不踏實,甚至想“回老家”。
另一位建材商同樣透露,在莆田也僅僅是過渡期,究竟去哪兒還在觀望。
對此,一業內人士說,在政府的“外遷意見”中,規定了“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要求“各級政府要立足實際,加強指導,制定支持中心城區市場外遷的配套政策,進而整合市場資源,加快中心城區市場外遷步伐”。
建議
做好外遷后續工作是關鍵
省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宋向清認為,這種現象出現是批發市場外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陣痛,每次政府出臺重大政策后,往往伴隨著利益的重新分配問題,會使一部分人、一部分機構的利益受損,一部分人和機構受益。
“現在,誰也沒法說哪個市場更好,但是希望在市場外遷的過程中,有關方面能夠協調好政府的規劃、商家的需求、開發商的利益,以及商戶們的權益。”宋向清認為,這個時候要看大的方向是什么,如果大的方向是正確的,那么各個環節就應該給予配合,不應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策的執行。
市場外遷后,沒有了商戶,就成了有場無市。對于老市場,建議政府做好安撫工作、后續工作,讓老市場的經營者感覺商戶雖然遷走了,但還有其他發展出路。
對于當下鄭州批發市場外遷出現的陣痛,宋向清表示,整個批發市場外遷必然有一個過渡期和調整期,這實際上是利益的再分配,如何做到顧及各方面利益,需要各方面換位思考,多理解城市發展大格局的要求。
“市場不應該只是賣鋪、租賃,更主要的是它怎樣去進行后期運營。”鄭州某品牌推廣部總監黃曉威表示,“不可否認,任何產業的升級換代都必將經歷一個陣痛期,但如何順利度過陣痛期,值得業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