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1 09:17:00 來源:人民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近日,在浙江省兩會上,省人大代表、溫州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呼吁“重振實體經濟”,“溫州一家擁有1000多名工人的企業,苦干精算,一年利潤100來萬,而企業老板的妻子在上海買10套房子,8年后獲利3000萬。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稅負重、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少,經營越來越困難;與此同時,房地產業、金融業利潤豐厚。”
資本是逐利的,明顯的收益差別會主導資本流動。一家擁有1000多名員工的企業規模已然不小,企業老板在日常運營中必然會注入大量心血,辛辛苦苦地干一年反而不如其妻子在上海炒房的收益,這樣的差距會讓每一個經濟人選擇炒房這種不費心且收益高的投資項目,這也凸顯出中國經濟之殤——實體經濟“空心化”。在房地產業和金融業高收益回報的情況下,這兩個產業仿佛成了一臺“抽水機”,將資金源源不斷地從實體經濟中抽離出來,也在不斷“扭曲”著中國經濟。
實業是一個經濟體的基礎,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都會為之付出慘重的代價。如美國次債危機就是太過注重金融業的發展,高杠桿率把金融業的泡沫越吹越大,最后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導火索。而在我國,由于房地產業和金融業投資回報豐厚,致使眾多做實業的企業家逐漸將精力轉向這兩個產業,而逐漸忽略實體發展,雖然這樣做符合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卻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巨大傷害。出現這種狀況不是企業老板的問題,而是中國經濟發展出現了問題。對于個人來說,實體經濟為大多數人攫取了第一桶金,為其后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地資金支持,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為了財富保值升值進而投資金融業也是大勢所趨,但也不會放棄實體經濟,現在則是中國企業家已開始將精力更多地轉向房地產業和金融業。比如,在筆者的老家,之前一批靠著鐵礦產業迅速暴富的群體,他們中的一些人因為稅負重、生產成本高和利潤薄等原因已然將工廠關閉,只雇傭一兩個門衛看場子,之后憑借之前的積累實現“錢生錢”,對當地實體經濟造成很大打擊。
這種靠炒房實現財富保值增值的方式對中國經濟的損害更大。以炒房為例,大量資金涌入房地產市場,造成房屋價格迅速上升,這就讓那些剛需人群不得不勒緊褲腰帶去買房,他們大量的資金并未形成有效地消費,只是為房地產市場繁榮做了貢獻,讓擴內需戰略打在了棉花上,還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同時,火熱的房地產市場也讓地方政府患上了“土地財政”依賴癥,土地市場的收益讓地方政府賺得盆滿缽滿,也失去了繼續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動力。而對于金融機構來說,火熱的房地產市場也讓他們發現了商機,房貸一度成為各銀行的主要戰場之一,而大量的金融系統資金則被開放商拿走,未能實現“普惠金融”的目的。總之,房地產業扭曲了中國經濟,也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埋下了隱患。
實體經濟是一個經濟體平穩發展的穩定器,也應該得到發展的“特權”,不應該成為其他經濟發展的“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