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1 08:07:00 來源:騰訊汽車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近日,筆者讀到了很多媒體關于汽車反壟斷調查以來的跟進報道,其中有一篇《反壟斷高壓下豪車為何敢加價?》的文章很具有代表性,該文稱有記者走訪發現:9月上旬,記者在梅賽德斯—奔馳位于北京大興區和朝陽區的4S店內發現,消費者想要買到“CLA260”這款車,至少需要加價5萬元,而此車的指導價為37.8萬元,加價幅度高達13%。記者采訪多家奔馳經銷商發現,這款車自上市以來就被經銷商長期加價銷售。
而在另一豪車品牌保時捷位于北京朝陽區的一家4S店內,當記者詢問“Macan”車型價格時,銷售人員表示不會加價,但隨后卻又說:“需要做一個全車貼膜,同時再加一個一年的延保,一共費用大約需要3萬元。”記者表示不愿意加價購買這些配件和服務,銷售人員稱如果這樣的話提車就要等一段時間。
記者通過以上走訪得出結論,在反壟斷調查的高壓下,這些汽車經銷商是在“抱著僥幸心理”“頂風作案”。
筆者還讀到了另一篇新聞報道,被多個主流媒體轉載,內容與上文差不多,文章稱:近日,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通過對北京汽車經銷商的暗訪得出結論:奔馳寶馬奧迪虛降價敷衍發改委。一是新車價格沒有變化,二是大部分經銷商的備件價格并沒有降低。
一位從事汽車進口車貿易的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并不是市場上沒有降價,而是降價車型太少。以克萊斯勒JEEP品牌的大切諾基為例,克萊斯勒的確對其中排量最高、配置最好的車型采取了降價,但由于這款車型本來市場認可度就低,在廠家出臺降價措施之前,經銷商就自動采取了低于市場指導價20萬的價格銷售,所以市場根本感受不到廠家的讓利。
不過該文也分析認為,目前經銷商的利潤已經非常薄,有很多經銷商都是在虧損經營,只能依靠售后服務來賺取利潤,并指責了在《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下,廠家和總經銷售對零售商的不公正對待。
筆者不知道各位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了這樣的概念:反壟斷調查就是要汽車降價銷售嗎?這真的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反壟斷調查是為了維持一個公平、公正、自由的市場經營環境,而價格問題則是物價局或工商局等部門要處理的問題。那么為什么有時候反壟斷調查結束后部分物價會降價呢?這是因為在反壟斷調查的推動下,壟斷經營模式被打破,市場恢復了公平、合理的競爭狀態,物價是自然而降,而并非反壟斷調查而降。因為壟斷是兩方面的,一個賣家壟斷一個買家壟斷,所以反壟斷后的市場價格其實并不是降,有時候就是升。
什么是壟斷?壟斷是指少數大資本家為了共同控制某個或若干部門的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實行的一種聯合。這是大的定義。僅從汽車市場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豪車還是普通家用車,隨著國內車市競爭的不斷加劇,用一款車型壟斷一個細分分支的時代早已終結,國內的汽車銷售價格也隨著競爭的加劇而不斷降低,更不可能存在某一車企用一款車型操縱某一汽車分支的可能,更不可能控制該領域的汽車售價。
壟斷的最大危害是缺少競爭壓力和發展動力,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約監督機制,壟斷性行業的服務質量往往難以令人滿意,經常會違背市場法則、侵犯消費者公平交易權和選擇權。但是,至少從目前的汽車市場來看,由于壟斷而帶來的以上危害基本都不存在。
這一輪中國汽車的反壟斷調查其實就是始于進口豪車的售價,近幾年來,不斷有媒體曝光了國內進口汽車售價遠高于國外的報道,比如一款寶馬750在歐洲的售價約合人民幣80萬元,而到了中國就高達200多萬元。所以這中間是否存在巨額的壟斷暴利呢?于是反壟斷部門開始了調查。
但是在反壟斷調查中他們發現,真正推高中國進口豪車價格的并非壟斷,而是中國高昂的各種苛捐雜稅,再比如一款在英國售價為85萬的路虎尊崇創世版,運至中國港口交完苛捐雜稅,車價已經被推高至204萬元,事實上這款車在國內的售價為280萬元,亦或說數倍于國外的售價乃國家稅收之故。在每銷售一輛路虎尊崇創世版之后,經銷商每輛車賺取76萬元,但這其中還包括4S店建店費用、服務人員費用、工作人員費用、海外運輸及國內運輸等諸多費用。當然進口車經銷商每輛車的純利潤還會達到幾十萬元,再加價銷售,利潤就更客觀。如此高昂的利潤,并非來自壟斷,而是缺乏競爭。
為什么會缺乏競爭呢?實是因為出自2005年起實施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在這個《辦法》的限制下,車企與總經銷商將貨源控制,制造“饑餓營銷”獲取高額利潤。那么這樣一來,如果反壟斷部門硬是給相關經銷商開出罰單,然后迫使車企和經銷商進行整改,那么車企和經銷商又該怎么改呢?改的方向在哪里?一旦私自改變車企和經銷商之間的關系,那么他們就違反了商務部、公安部、發改委、工商總局聯合下發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那么其經營秩序就會被打亂,另一個紛爭就會出現,全國的汽車經營模式一會一團糟,這不是反壟斷部門能夠掌控的,更不是車企和經銷商能夠改變的。
另外,市場經濟的發展依靠的是循序漸進、自由發展,大量投放某一暢銷商品或大肆降價銷售都會搞亂這一市場,汽車市場也是如此,如果車企或經銷商因為反壟斷調查而降價,貌似是符合了部分消費者想要購買廉價車的目的,但是整個汽車市場都會被搞亂,這顯然也不是反壟斷部門愿意看到的。所以說,汽車反壟斷調查的目的只是為了維護一個公平正義的競爭環境,而不是為了讓汽車大降價,更不是為了搞亂目前的汽車市場。如果消費者在購車過程中遇到了諸如加價或強銷裝飾之類的問題,可以向工商部門或消協反映。實話實說,中國太欠缺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另外,筆者再披露一個汽車反壟斷調查以來,進口豪車沒有接一個一張罰單的深層原因。眾所周知,在豪車市場中,除了捷豹路虎之外,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等諸多重要豪車都是德系車,而德國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盟友,沒有之一!在歐洲市場中,德國要比俄羅斯靠譜得多,在很多重大問題上,德國一直是力挺中國的。比如在2012年歐洲對中國的光伏進行“雙反”并征收高額稅收,此舉對中國光伏產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而德國是唯一一個非常堅定的反對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稅的國家。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反壟斷打擊豪車,其實就是打了自己在歐洲最靠譜的一位盟友。從國際戰略的角度去看,國家會這么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