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6 09:53:00 來源:鄭州晚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鄭州金水河溯源:北宋皇城的“自來水”
“管城環抱繞金河,瀲滟晴光涌綠波。兩岸空明云影淡,滿川搖動日華多。蘋洲曬網聽漁唱,柳樹飛橋有客過。悟得滄浪清濁意,聊將一曲和高歌。”清代詩人司星聚在《金水晴波》中描述了金水河漁歌唱晚岸柳含煙的如畫景象。 在古代,鄭州地區河、渠、濱、汊縱橫交錯,湖、塘、池、澤星羅棋布,金水河是其中名揚史冊的一個,它宛若玉練穿城而過,碧水綠波點亮了這座中原城市的萬種柔情,也曾流入北宋皇城開封,成為供給皇宮、王府的“自來水”。 鄭州晚報記者 王戰龍
名相子產賦予的美麗傳說
金水河畔,佇立著一位老人,臉型消瘦衣袂飄飄,他靜靜地看著世間風云變幻云卷云舒。
子產,姓公孫,名僑,春秋末期鄭國人。清初著名史學家王源推其為“春秋第一人”,贊譽“子產當國,內則制服強宗,外則接應大國,二者乃其治國大端”。
有人曾說,按管轄面積,子產相當于當時鄭州的“市長”,不過,歷史賦予他真正的身份是“鄭國執政”。
廣為世人所知的是,莫過于《左傳》記載的“子產不毀鄉校”:當時鄭國人常聚集在學校議論朝政,有人建議,關閉學校,讓議論者無處議論。子產婉言拒絕:“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幾千年前,子產便深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在遠古鄭州這片土地上,他施仁政、開言路,留下了名揚千古的精神財富。“他的政績或只限于鄭國,但影響卻遠超疆域限制,也超過了他所在的時代”。
不過,更廣為鄭州市民所知的,則是他和穿鄭州市區而過的金水河的美麗傳說。
清乾隆年間《鄭州志》記載:子產去世后,一貧如洗的家里連喪事也辦不起,家人只得用筐背土草草埋葬。聞訊的鄭國人們,紛紛捐獻珠寶玉器,家人堅辭不受,人們把金銀細軟拋到子產封邑的河中,一時間,珠寶在碧綠的河水中放射出絢麗的光彩,泛起金色的波瀾,從此這條河就被稱為金水河。
“只是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想象,和金水河名字真正的來源并不相符。”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滎陽文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陳萬卿說。
源出開封以西,故名“金水河”
歷史上,金水河名字幾經更迭,《水經注》稱其為“不家溝”,還有一個難登大雅之堂的俗名——泥河——多雨季節,山洪泛濫成殤,挾裹著泥沙奔騰而下。
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封他三弟管叔鮮在鄭州管城,建立管國。一路奔淌的金水河途經管國城外,因此又被稱為“管水”。
“金水河之名見諸史冊并在民間廣為流傳是在北宋初年。”陳萬卿說,和北宋皇城開封原有的“漕運四渠”之一的金水河一脈同源。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定都開封,改名東京,歷時167年,極盛時人口達150萬上下,是全國第一大都市。
當時京畿一帶水網縱橫,舟楫云集,溝通東西南北,物資源源不斷運送至開封,“歲漕江、淮、湖、浙米數百萬(石),及至東南之產,百物眾寶,不可勝計。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輸京師之粟,以振河北之爭,內外仰給”。
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為解決開封的飲水和漕運,派兵開挖了人工渠道,引源自鄭州西南流經鄭州的水系,因“如金帶,以其來自金方,故名”,即金水河發源于開封的西方,五行中西為金,所以更名“金水河”。
后來,金水河與開封境內的惠民河、五丈河、汴河合稱為“漕運四渠”,形成了以京師開封為中心的龐大水運交通系統。因金水河水質清澈而甘甜,又被引入皇宮、王府當做“自來水”使用,成為當時皇城內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
古時源頭始于梅山
現在鄭州西南的帝湖花園小區內,有片水域“帝湖”——1958年興建的金海水庫,很多人認為帝湖就是金水河的源頭,其實不然,《開封府志》明確記載,金水河“源出梅山北黃龍池,東北流,至鄭州西為襟帶”。
歷史上,梅山大名鼎鼎,《左傳》也有記載。迤邐穿過溝壑縱橫的鄭州西南,入新鄭境,一座高聳的土塬突現眼前,當地人說,這就是梅山。
據說,早年間,此地漫山遍野都是野生梅花樹,到了寒冬臘月,梅花遍開暗香涌動。
“蒞鄭推名勝,峭撥空。勢聯嵩少回,事記楚師雄。平野層層樹,危嵐面面風。檀香誰剪代,孤負此穹崇。”清朝雍正年間鄭州知州張鉞在登臨梅山后寫詩詠嘆。
梅山“山不在高”,沒有亭臺樓閣,也沒有佛寺廟宇,甚至連登山的坡道都是一色的土路,不過在古代,梅山卻是鄭州地區文人墨客爭相登臨的名山。“梅峰遠眺”更是古代鄭州八景之一。
登臨山頂,遠眺鄭州市區高樓林立,近攬阡陌縱橫,田野如詩如畫。
“小時候,山上的水流還常年不斷,到了雨季更是水勢滔天。”山腳下梅山村年長的村民說,最近幾年,當地也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但是這些水,僅能夠維持樹木生長,并不足以匯流成河。
“黃龍池?”村民們聽著這個陌生的名字直搖頭,他們指著梅山北邊一片林深草茂的溝壑說,“聽老一輩人講,金水河就發源于那邊的老河溝里。”
當今起源“老胡溝”
下梅山,北行幾里地,入鄭州市二七區境內,狹長的山谷草木茂盛,泥濘的小路邊,躲在灌木里淡紫色的牽牛花、暖黃色的秋草隨風搖擺。谷口豎著一塊一人多高的牌子,“金水河源”。
當地村民講,傳說這里原有一塊大石頭,夜間會發出金色的光芒,人們把石頭搬起來,發現是個地下泉。壓泉的這塊石頭說是太白金星為尋下界的黃龍,隨手拋了塊石頭探龍穴而落下的。古人圍著石頭建廟祭祀,廟叫金石廟,泉叫金水泉,河也叫金水河。
后來有一傳奇式人物,名叫胡三麻,把這里視為風水寶地,在此安家落戶,把這條溝和村叫做“老胡溝”。溝內有長年不竭的泉水,有花草果木樹,加上奇特的地形地貌,景色宜人。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這里碧波蕩漾,蘆葦滿溝,充足的水源和滿溝的濕地使這里成了鳥的天堂。在農業學大寨期間,兩岸的村民曾在這里修建了兩處提灌站,并建有300平方米的管理房,澆地面積達1200畝以上,當時水源充足由此也可見一斑。
70年代以后,由于干旱和周邊打井、建煤窯等因素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源頭逐漸干涸,出現了河水斷流,周邊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
2007年,鄭州市林業局在老胡溝水庫周邊廣植水源涵養林,才使這里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昔日的老胡溝水庫又有了百鳥悅耳的歌聲,水庫周邊的濕地也在保護下煥發了生機。
現在金水河使用黃河水和經處理過的中水,確保河床不斷流,這才有了“清水潺潺,兩岸成蔭”金水河沿岸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