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東花了兩年時間用鏡頭記錄下的非洲人在廣州的生活場景
“名校理工男”、“企業(yè)高管”、“創(chuàng)業(yè)者”……李東身上一直有很多令其引以為傲的標簽,然而這個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經歷了多年拼搏的人,卻在兩年前放下了自己的事業(yè),拿起相機一頭扎進了越秀區(qū)的寶漢直街——廣州最大的非洲人聚居地。在寶漢直街觀察和生活的兩年時間里,他成了非洲人的鄰居,從最初被警惕到最終被理解,他慢慢用鏡頭向外界講述這群異國人士在他鄉(xiāng)為生存而拼搏的過程中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種近乎于瘋狂的轉變,不禁讓人好奇:這個年近半百的老男人究竟在想什么?
突發(fā)奇想
寶漢直街位于越秀區(qū)下塘西路附近,向南是小北路,西邊緊挨著環(huán)市路,是名副其實的廣州市中心。但對于不少廣州街坊來說,這里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大概從2002年開始,越來越多非洲商人來到廣州從事國際貿易,在他們看來,與東南亞、香港等城市相比,中國尤其是廣州的商貿市場更具“錢途”。于是寶漢直街一帶,漸漸成為了初來乍到的非洲人聚居區(qū),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隔閡和誤解讓不少本土居民對這個街區(qū)的人和事“敬而遠之”。
兩年前,在廣州生活了二十多年、一直從事工程設計和建設的重慶人李東放下了自己的事業(yè),挎著相機走進了這個街區(qū),在那里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拍攝和交流,并與這些非洲朋友成為了鄰居。
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李東畢業(yè)于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1992年來到廣州,先后在廣東省技術開發(fā)中心、廣東省石化設計院等單位從事工程設計和建設工作,隨后自己開公司,在廣州有了家庭和孩子。
外人看來的“突發(fā)奇想”,事實上是李東從小一直埋下的心結。“我的父輩是重慶一家制衣廠的工人,當時國家為了解決穿衣問題,從國外引進了生產線。”李東說,從小時候開始,廠里就住進了很多外國專家,每到周末,他們都會攜妻帶女出來轉轉,“當時在國內能看到洋人的機會不多,所以那些外國人每次一出門,就被人圍了個里外三層,大家好像看馬戲團那樣看熱鬧。”
“還記得我當時在上小學三年級,看到這樣覺得很丟臉,不就是幾個洋人嘛,什么時候,他們走在街上沒人關注,我覺得社會或許就進步了。”后來因為工作原因,李東經常要出國公干,發(fā)現中國在國際上的角色正在慢慢發(fā)生改變,“早年在國外買瓶礦泉水也要猶豫半天,到現在越來越多國人到國外去消費;以往我們對國外趨之若鶩,到現在越來越多外國人來到我們這里學習、致富……”這種從崇拜到融合的理念轉變讓李東頗受觸動,作為從那個時代走到這個時代的見證者,他覺得有必要把這些轉變記錄下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