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助力糧食產量“十連增”
2012年夏收一結束,河南省就傳來好消息:夏糧產量為3186.1萬噸,比去年增產55萬噸,穩居全國第一位,實現“十連增”。
河南省以占全國1/16的土地,生產出了占全國1/10以上的糧食,糧食產量已連續11年居全國首位。
天還是這片天,地還是這塊地,河南省依靠農業科技這一“金鑰匙”,探索建立了以良種推廣、科技入戶、高產創建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使糧食產量再上層樓,糧食總產已連續5年超千億斤,實現了“十連增”。
“優良種子讓我的小麥畝產翻番”
在河南省延津縣司寨鄉平陵村,村委會副主任張文明告訴記者:“我家種了10畝地,6月交售了10980斤小麥,這全靠選擇了優良小麥種子。以前選種是‘你看我,我看你’,購種渠道混亂,很容易上當受騙,一畝也就500斤左右;如今,農技站的工作人員,有時候是省農科院的專家為我們推薦良種,每畝產量都在1000斤以上。”
張文明選用的小麥種子,是近年來在河南省不斷推廣的“鄭麥366”。
幾年來,“鄭麥366”在全省各地萬畝示范方的測產結果都在1100斤以上;千畝高產示范方的產量在1200斤以上,百畝超高產攻關田的產量在1300斤左右。
良種在糧食增產中發揮著重要的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和物質基礎。
河南省把培育良種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方面,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優勢,啟動了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推廣等重大科技項目。
2011年6月,南陽、洛陽、商丘等地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高產“對決”賽。由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等10家單位承擔的“超級小麥新品種選育與示范”項目選育的良種,進行了實打驗收。鄭麥7698、洛麥23、平安8號等6個小麥新品種畝產均超過1400斤,商丘鄭麥7698以畝產1512斤的傲人成績,成為優質小麥高產“狀元”。
統計顯示,河南省小麥品種已經過10次更新換代,平均畝產已由1949年的不足100斤,增加到目前的近800斤,最高畝產可達1512斤。小麥良種覆蓋率近100%,對小麥生產的科技貢獻率在50%左右。
如今,“鄭麥9023”、“百農矮抗58”、“鄭麥366”等一批優質高產品種,不僅成為河南小麥增產增收的“主力”,而且在全國許多省份“開花結果”。與此同時,一個由國家隊、省級隊、地方隊和農民育種專家組成的農作物品種育種攻關隊伍也在河南省形成。以許為鋼、茹振鋼等為代表的小麥育種專家享譽省內外。
“我們奔波于中原大地,把論文寫在田間”
許為鋼,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主任、農業部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小麥遺傳育種崗位科學家、南京農業大學和河南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要在生物育種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必須經過不懈奮斗、艱苦勞動,”許為鋼感慨地說。為解決“鄭麥9023”抗赤霉病這一世界難題,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從建立病圃、繁殖菌種、探索接種方法,到形成大規模的后代接種選擇程序,一干就是6個小麥生長周期,每年后代的單小花接種選擇量達到了2萬單株以上。他帶著工人們晴天頭頂烈日、雨天撐著雨傘不間斷工作,終于將蘇麥3號的赤霉病抗擴展特性通過雜交、單小麥接種選擇等技術方法轉入到鄭麥9023之中。
2001年至2003年,該品種先后通過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四省審定和黃淮麥區南片、長江中下游麥區國家審定,并開始生產應用。2003年至2008年,該品種連續6年種植面積居我國小麥品種第一位,累計種植面積已達2.1億畝,為改善我國小麥商品糧品質和抵御國外優質強筋小麥的商業沖擊,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在是玉米生長的關鍵期,我們所組織了秋糧黨員專家科技服務隊,農民有需要我們隨時出發。”河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劉京寶說,“農民是糧食生產主體,好技術最終要送到農民手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去年,河南省小麥遭受60年一遇的大旱,河南省農科院組織以黨員為主的近百名專家,全力打造科技支農服務隊伍,奔赴農業生產一線。
河南省小麥研究中心副主任雷振生告訴記者:“三天時間,我們專家組跑了五六個地市十幾個縣指導抗旱和田間管理。”。
60歲的玉米專家胡學安除了到鄉間指導生產,還專門向農民公布了咨詢電話。他的電話成了農民咨詢科技種田的“熱線”。
“五一、十一、元旦,正是麥田管理的關鍵期。節假日在田間地頭忙活對我們是一種常態,”小麥栽培專家李向東說。
專家們奔波于中原大地,讓最新的科技成果在千家萬戶開花結果,幫助農民實現了增收致富的夢想,為全省糧食生產提供了科技支持。
“跟著專家學,我家的小麥產量能頂以前一個生產隊”
在糧食總產已連年超千億斤的情況下,河南省糧食生產如何才能更上一層樓?
河南省農科院院長馬萬杰研究員認為,河南農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的同時,必須狠抓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當73歲的浚縣農民劉宗合看著自己兩畝小麥的鮮重最終定格為1466.58公斤,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是把我的10畝土地都按照專家說的那樣種糧食,我收成可就厲害了。我當生產隊長那會兒,一個生產隊也就打萬把斤小麥,現在我一家能頂以前一個生產隊!”
“以前俺種地信神,如今信咱科技人;以前敬天、敬地、敬龍王,如今有空就進科技人的大課堂”。這是劉宗常掛在嘴邊的順口溜。
糧食生產方式實現了由單項突破到集成推廣的轉變。
許昌縣陳曹鄉農民曹大伯告訴記者:“高產創建跟著學,專家咋著咱咋著,現在俺們農民種簡單多了,跟著專家學。”
陳曹鄉高產創建示范區按照“整村推進、一戶不漏、連片作業、統防統治”的原則,示范區內統防統治率達100%。專業化的統防統治有效解決了農業人口外出務工后,一家一戶防治病蟲害難的問題。
據河南省農業廳統計,目前,全省已建設萬畝以上小麥高產創建示范片300多個,平均畝產達1062.84斤,并涌現出了一大批高產典型。
浚縣、修武縣和孟州市等縣市的萬畝示范片平均畝產超過1300斤,鶴壁市淇濱區萬畝示范片平均畝產1392斤,創全國萬畝集中連片小麥高產記錄。
作為河南一系列促農惠農政策的實施的見證人,馬萬杰說,為建設中原經濟區,河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要走“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更是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作為農業工作主題。河南通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土地生產率,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單產水平,進而提高糧食總產,這條路子走對了。
重視科技創新,就是重視農業的未來。河南省農業科技的創新與推廣,必將對增創糧食生產新優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對建設中原經濟區、實現“三化”協調發展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記者洪濤)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