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濟遇上環保 發展問題再次難抉擇
導讀:近來,我國多地連續發生霧霾天氣,除去地形、風力、風向等客觀原因,在燃煤、機動車排放、沙塵和建筑揚塵等眾多人為因素中,不合理的能源結構,特別是燃煤過度排放,是加劇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這使得改變能源結構就變得尤為重要。
在轉變發展方式,培育新興產業中,能源結構調整更是迫在眉睫,過去30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保持了年均5.5%的高速增長,近十年來更高達9%。我國2012年煤炭凈進口2.8億噸,同比增長34.5%,全國能源消耗已超過36億噸標煤,占全球能源消耗總量的20%以上。
未來15-20年,如果我國GDP再翻兩番,無論怎樣強調節能減排,也將消耗相當于今天近3倍的煤炭量,接近100億噸。而作為能源結構中占比近20%、增長最快的石油,2012年消耗總量接近5億噸,其中進口2.7億噸,同比增長6.8%,進口依存度已超過美國,達到56%。除了能源有限的問題,長期巨量化石能源消耗帶來的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粉塵排放,已經給我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以PM2.5為例,出現的長時間、大范圍霧霾天氣,波及全國17個省,影響人口多達6億,污染環境,成為涉及影響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壓力和挑戰。如果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能源需求解決方案,未來的經濟發展將是不可持續的。
轉變能源發展 思路勢在必行
近來,我國多地連續發生霧霾天氣,除去地形、風力、風向等客觀原因,在燃煤、機動車排放、沙塵和建筑揚塵等眾多人為因素中,不合理的能源結構,特別是燃煤過度排放,是加劇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在目前主要大氣污染物中,50%以上的總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均來自煤炭燃燒。我國煤炭消費占全球煤炭消費量的40%,且仍以年均5%的速度增長,高度依賴煤炭的能源結構是導致我國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的直接原因。
北京城市運行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銳認為:“我國的能源結構優化缺乏系統性思考,認為產能過剩,就去消解產能過剩。我國通過一次原材料供給生產資源型產品,從而帶動后續產業生產。一次產業一旦停滯,不采煤,去用天然氣,又出現氣荒,能源一直處于失衡狀態?!?/font>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萌表示:“我國在能源結構中對煤炭依賴非常嚴重,這個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那種‘畢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font>
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薛進軍表示,“據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的研究,中國能源結構從以煤炭為主轉變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轉折點在2050年左右。”
經濟、環境抉擇難
治理大氣污染是國家與各級政府眼下正著手在做的事。黨的十六大報告早已指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font>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委員楊朝飛表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20多年來經濟增長大體保持在年均9%以上的速度,環境保護也不斷得到加強。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生態條件先天脆弱??茖W技術與教育相對滯后,經濟發展速度快,發展方式粗放,區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的現象仍然普遍。雖然經濟增長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實現的。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面臨的環境資源形勢將更為嚴峻。
薛進軍認為:“中國現在正在亦步亦趨地走日本高度發展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彼榻B,上世紀50至70年代高速增長期,日本政府制定“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制定了集中于沿海地區的13個新產業城市、6個工業整備特別地區,集中發展重化工業。1960年代,日本的GDP年增長率到達9%,1960年代后半期更高達12.4%。這使得日本在1970年代后期成為“世界工廠”和“制造業大國”,“日本制造”成為其代名詞。日本的能源消費在這期間也增加了7倍。這些成就的代價是“四大公害病”和極大的社會混亂。日本在1955-1965年發生了嚴重的大氣污染,有過能見度只有30米—50米的惡性記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