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陽光化之路
中國目前處于大規模基建階段,這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可以提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于債務的忍耐力。美國現在還在享受三十年代新政時建立的基礎設施。未來中國大規模基建階段會有一個停止的時刻,到時可以將戰略重心從基建轉移到提高科技水平上。
關于地方政府債務的規模,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第一,審計署劃分的所謂三類債務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絕大部分債務都是地方政府的直接負債。看了臺賬就會有如上的發現。今后在關注這一問題的時候,應該查臺賬而非只看數據,否則無法看到實際負債。第二,很多地方政府都不知道自己的負債規模,甚至連地方政府性債務、融資平臺等概念都不清楚。政府官員大多不了解實際情況,往往被統計數據迷惑,上下級互相敷衍。因此還是應該開展調研來核實數據,而不是簡單地看數據、下結論。
現在的融資平臺只是一個架子。如果哪一天真的實現了市場化,就有可能在債務壓力下出售資產。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平臺公司認為自己會出售下屬資產,而是等待政府出資兜底。如果要用融資平臺公司衡量中國的資產債務問題,一定要了解這樣的現實情況。
中國財政體制能否在未來變為美國的聯邦制,使外部約束力轉化為內在約束力?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轉變的過程需要不止一百年。比如日本在十九世紀就認為自己是西方國家,但西方學者現在仍視日本為典型的東方專制主義國家一樣,內部的轉型非常不易。我們應該專注未來十幾年內的國情。在承認中國地方政府需要發債、存在道德風險、面臨預算軟約束,但又沒有內在約束力的前提下,考慮我們該怎么辦。這才是面向2020年的政策思路。
在選擇何種改革方向上,中國應該一步步走好自己的地方債陽光化道路。美國式的財政聯邦制建立在對政府一系列的限制的基礎上,中國直接轉向內在化約束這一目標過分理想并且遙不可及。預算約束會慢慢硬起來,但是永遠不可能達到我們理想的水平。中國現在的改革模式應該是立足現狀的漸進式陽光化,“騎驢看唱本”,且走且辦事。
如果今后可以把財權和債權都統一在財政部門下透明化管理,會對地方政府隨意發債產生很大的約束力。現在地方政府把債務分散到各個部門,利用各種不規范的方法招商引資,很多官員都有債務指標需要完成。不妨借助現代互聯網技術,提高內控的科技含量,實現中央管省、省管市和縣的一級級突破。承認軟約束和無內在約束,設立針對性政策,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監控,同時向社會公開并接受監督,如果這幾方面都可以做到,地方政府債務的理性化、陽光化程度就會提高。
(作者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金融研究室主任、本文來自北大國發院地方政府債務論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