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頭火柴“變身廢柴”
泊頭火柴
曾經,英雄鋼筆的熱銷,寫出了一代人驕傲的筆墨人生;
曾經,泊頭火柴的出現,點燃了一代人“國貨當自強”的信念;
曾經,樂凱膠卷的風靡,記錄了一代人逝去的青春;
曾經,鳳凰自行車的盛行,成全了一代人的幸福生活。
市場不相信眼淚也不憐惜失敗,隨著經濟的發展,總有一些產業會被淘汰,當該產業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時,這些“老牌子”只有含淚感嘆如今的風云變幻。鋼筆、膠卷、火柴正在或者已經遠離了這個時代,自行車行業也謀求轉變,期望趕上市場的腳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新生代”的崛起取代了“老牌子”的地位,“一代人”也對“老牌子”進行了選擇性遺忘。或許,我們走進博物館時,才會開啟記憶的長廊。
泊頭火柴之“變身廢柴”篇
創立于1912年的“泊頭火柴”不僅是中國百年經濟變幻的見證者,還是民族工業對抗“洋火兒”的一面旗幟,點燃了當時國人“自強”的信念。可是,一個小小的火柴廠,沒有被“洋火”打敗,卻倒在了市場經濟的大潮中。2006年,泊頭火柴廠宣布破產。2012年9月,泊頭火柴廠設備拍賣進入尾聲,廠區170余畝土地已賣給北京一家房地產公司,泊頭火柴與國人永別。
翻開歷史,泊頭火柴只能從《泊頭縣志》和《泊頭火柴廠歷史資料手冊》等資料中查詢到,1912年,順應當時“實業救國”的思潮,河北滄縣人錢立亭籌集1.2萬大洋在泊鎮建了火柴廠。抗日戰爭爆發后,泊鎮被日軍占領。抗戰結束后,火柴廠所在的泊鎮又被國民黨軍隊接管。為了不被圍城的解放軍占領,縣長決堤放水,地處低地的火柴廠被河水淹沒。時間推移到1949年,泊頭火柴廠得以重建,并納入國有企業范疇。
改革開放后,泊頭火柴迎來最輝煌的9年。在1989年至1998年間,泊頭火柴通過兼并、收購等方式,年產量翻了一番,由100萬件增加到200萬件,從原來僅銷售至河北省的8個地區,擴大到河北省全省以及周邊各省。最遠銷售到東北的吉林白城,西北的新疆,東南的江浙一帶,占據全國火柴市場份額的10%。鑒于此,作為世界火柴之王的瑞典火柴集團希望收購泊頭火柴,以打開中國市場,但由于當時國內對外資收購的態度,收購以失敗告終。
此后,泊頭火柴廠的競爭環境日益艱難。1998年,股份制改造后的泊頭火柴廠分別收購了安慶火柴廠和臨西火柴廠。但努力有時不會與成功劃等號,泊頭火柴廠的命運最終以拍賣資產告終,那一堆堆火柴也都變成了“廢柴”。
相關新聞
更多>>